比特派app下载苹果版|一阴一阳

作者: 比特派app下载苹果版
2024-03-08 04:39:11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最深度的解释 - 知乎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最深度的解释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最深度的解释一修先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表相是形式。道是本体是内在。阴阳是显相的,有形有相的。道是无形无相的。阴阳是生灭的,变化无常的。道是不生不灭的。阴阳是此消彼长的。道是不增不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的是阴阳和"道"是一体的。它是一体两面,"道"要通过阴阳表现出来,要通过阴阳把它作用发挥出来。而阴阳的规律是由"道"规定的。阴阳的能量是由"道"提供的,阴阳只不过是台前的演员,而"道"才是幕后的导演。正如《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指的是体,色指的是表相。体和相是一如的,是不可分的,所以佛法强调不二法门。阴阳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具备的能量是有限的。而道的能量是无穷无尽的,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阴阳是占有一定时空的,把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展示出来。而"道"是超越时空的,"道"创造了一切的时空,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万事万物有生就有灭,那是因为就一个具体事物而言它的能量是有限的,有它的定数,当能量消耗殆尽时这个事物必然消亡,这就是为什么阴阳变化无常的根本原因。而阴阳变化的能量是由"道"提供的,"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只不过就具体的事物是阴阳呈现而言,它具备的能量是有限度的,所以有生必有灭。人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人的寿命也逃不出阴阳二数,因此人有生必有死。这是道法自然,是规律。《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何谓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概念,器即概念的具体化。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只可体悟不可言明。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之根本,主要含义是:万物皆阴阳。 天地万物即由阴阳构成,阴阳互根,一一向对 :乾为阳,坤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南阳北阴;上阳下阴;明阳幽阴;暑阳寒阴;健阳顺阴;刚阳柔阴;男阳女阴;贵阳贱阴,等等。阴非纯阴,阳非纯阳。任何事物的基本属性可以是阴或阳,但阴阳并不是纯粹的阴阳,是阴阳之中又分为阴阳的,且阴中有阴阳,阳中亦有阳阴的。阳并非纯阳,阳中有阴,阴也并非纯阴,阴中亦有阳。比如男为阳,女为阴,但男女中身体有上下,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此消彼长。阴阳既不是固定的、静止的,也不是彼此对抗的。而是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交互变化过程。阴阳若是对抗,则一切便没法生存而土崩瓦解。比如春季之时,阳气升而阴气降,夏季,阳至盛而阴至衰;秋季则阴气升而阳气降,冬季则阴盛而阳衰。交互感应。阴阳不能各自独立独行,必须与对方交互感应方可生存。若阴阳分离,不发生交互感应,则万物不得发生。卦因爻而成,而爻即是交,即阴与阳的相交,因交而感,因感而应。如天气升而地气降,二气交而有泰,故天地相交、上下相交,而“泰”。若天气升而地气降,二气不得交而否。《系辞》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因为有阴阳的交互感应,所以才有万物的生发。不相交,则无万物。阴阳互化。物极必反,阴阳互化,《周易》的基本规则是,任何事物发展到顶峰,则必然物极必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意即阳极则阴,阴极则阳,阴阳互根。程颐说:阴阳本身,阴阳的变化,以及阴阳变化规律性都不是道,道是阴阳变化的秩序所表现出来的道理,才叫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看似简单明了,实则蕴含丰富,所以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见仁与见智,犹如盲人摸象,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而众人只知道循道而行,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发布于 2022-02-15 19:56易经易经(书籍)易经风水​赞同 22​​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学术语)_百度百科

之谓道(易学术语)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一阴一阳之谓道播报讨论上传视频易学术语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学术语,出自《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1]自汉代以来,古代易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一命题有不同的解释。西汉京房以“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 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唐杨士勋《 梁传疏》引王弼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中文名一阴一阳之谓道拼    音yì yīn yí yáng zhī weì dào定    义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出    处《周易·系辞上》目录1定义概述2出处3译文4命题历史定义概述播报编辑循环不已乃道也,问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太极否,曰阴阳只是阴阳,一乃是太极,阴阳只是一气,阴气流行即为阳。 [2]天一坎数,由一生二,阴阳合德,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子一丑二,于天象为日月。 [1]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此道。也有表示:道即为:“人道 天道 事道”。大家要顺应自然,顺应道。万事万物。一阴一阳也就是人类狭义的所定义的对错,成败,快慢,高低,大小,明暗……等等组成起来才为道。不可过于纠结于此。更应该承应天道,理解人道,体会事道。不是认命,更不是无为。而是要按照这个规律好好的应用。好好的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服务。出处播报编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近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译文播报编辑其语义为:一阴一阳就是“太极生两仪再生四象,继之生八卦至六十四卦乃至成之与天高”的道路,始终以“一阴一阳”继续垒生并继承“生爻”的过程叫做“善”,使“一阴一阳”继续垒生至天高而成就万物的秉性叫做“道性”。这是孔子体悟“道”的心得,此语来自“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从下往上数,第一层是太极,第二层是一阴一阳(称作两仪),第三层是第二层所生之一阴一阳即四象,第四层是第三层所生之八卦……每层都是一阳生出一阴一阳且一阴也是生出一阴一阳,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路,故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此继续永无止境的生下去可与天齐,故称成之者性也,这里的“性”指的是“道性”;而每一层的生化过程都是一阴一阳的生化,至简至易而且每一层的生化都是继承了前一层的生化规律并予以延续,故称继之者善也。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从细微到显著以至于质变,所以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用数字表示就是杨辉三角形,是数学中(a+b)的n次幂的展开式系数。此图还说明一件事,“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这句话不但涵盖了“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而且涵盖了“对立双方都体现了整体的信息”的内容,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新浪非常道人解)命题历史播报编辑自汉代以来,中国易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一命题有不同的解释。西汉京房以“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 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唐杨士勋《梁传疏》引王弼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晋韩康伯认为“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他说:“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他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解释“道”,以阴阳为“气”;朱熹则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唯物主义者张载以气化过程解释道,认为气兼有阴阳两方面,称为“兼体而无累”,气在变化过程中总有清浊、动静、屈伸两个方面而不偏废,天地万物都如此。王夫之继承张载的学说,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对立统一观点解释一阴一阳;认为任何对立的事物(包括卦象)既相反又相通,既相分又相结合。“一一云者,相合以成主持而分剂之谓也”;指出只见“一致”(统一)为“庸人”,只见“两行”(对立)为“妄人”,将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推向新的水平。但张载和王夫之都认为事物在发展中,阴阳对立终将“和而解”,未能认识到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如何理解“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一命题的含义? - 知乎

如何理解“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一命题的含义? - 知乎首发于我们一起学经典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如何理解“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一命题的含义?李红振“一阴一阳谓之道”,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命题,而且常常被用作证明我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证据。但是,它并不提供有益理解的信息,不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规律。太极图一、命题出处及学者的解读《易经・系辞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这是该命题的最早出处。如果我们要问,这句话究竟该如何理解呢?西汉京房解释说:“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这个意思好像是说,凡物体皆由阴阳二气交成,独阳孤阴不成理。王弼解释说:“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 这个解释的意思又是再说,道或者是阴,或者是阳,或者是阴阳的结合体,没有其他的内容。晋韩康伯认为“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他说:“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 他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八卦图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解释“道”,以阴阳为“气”;朱熹则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唯物主义者张载以气化过程解释道,认为气兼有阴阳两方面,称为“兼体而无累”,气在变化过程中总有清浊、动静、屈伸两个方面而不偏废,天地万物都如此。王夫之继承张载的学说,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对立统一观点解释一阴一阳;认为任何对立的事物(包括卦象)既相反又相通,既相分又相结合,” 将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推向新的水平。孔子二、什么是阴阳?研究这一命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阴,什么是阳。阴,《 说文解字》解释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说文系传》进一步解释说:“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日所不及“,是说太阳光照不到。阳,《 说文解字》解释为:“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则进一步说明:“高明也,对阴言也。”高为阳,在古人的意识里,最高者为天;明为阳,古人认为明就是光,就是日,也就是太阳。所以,我们就曾经有人解释说,凡物体向阳的一面为阳,背阳的一面为阴。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部分组成,或者都可以区别为阴性物体和阳性物体两个类别。在我们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主要是用于分类的观念,并没有阴本体和阳本体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说世界是由阴性物体和阳性物体两个部分组成,却不可以说世界是由阴和阳组成。古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气,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古人也常称谓阳气和阴气。但是,气在古人那里是物体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所以气不是构成万物一个要素。比如,水与水蒸气。水蒸气是水的另一个存在状态,我们不能说水是由水蒸气构气的。所以,气的概念是包含在万物这一概念之内的。万物可以区别为阴性和阳性两个类别,那么气自然也应当有阴性和阳性区分。易经但是, 我们现代人在复述古人思想时,却常常将阴、阳、气这三个概念,看作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正确的逻辑关系是,世界是由万物组成的,万物以有形的物与无形的气两种存在形式。万物可以区别为阴性与阳性两个类别,所以有形的物可以区分为阴性物和阳性物两类,无形气也可以区分为阴性气和阳性气两个类别。比如,在太阳系中,我们可以认为太阳是阳性的物体,十大行星及其卫星是阴性的物体。太阳的光和热是阳性的气态物,空气、水蒸气等是阴性的气态物。在古代的著作里,古人论述阴阳,有时是指寒热,有时是指四时中春夏秋冬,有时是指位置的上下、内外、有时是指物质状态的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将古人阴阳、气这些概念神秘化,也不要将它们想象得多么高深。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现象,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建立了他们的观念。这与我们现代人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而建立科学假说的过程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古人的阴阳概念、阴阳学说、气的观念与任何一个科学与哲学的学说一样都是人类认识与理解自然事物的阶段性的成果。而且,迄今为止,我们尚不能在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建立一个类似阴阳观念的二元律,或者说到现在为止,理论自然科学领域中,阴阳还不是必要的概念。所以,我们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必然能区别为阴性和阳性两大类别的观点并不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原则。我们在国学领域中大谈阴阳,大谈气,但这些观念却在旨在研究万事万物根本法则的自然科学领域中都是没有意义的。周文画卦难道真是我们老祖宗的观念超越了现代科学的观念,而我更愿意相信他们其实并未走出朴素的自然哲学阶段。 我们研究古人思想,但不能迷信它,古人认为世界分阴阳,不等于自然界本身具有这个性质。摆在我们面前的出路是,我们可以试着将古人的阴阳观念与学说向自然科学领域中推广,看它能否成为描述自然事物真实特性的基本原则。如果能,自然意味着我们古人已经窥见了部分真理。如果不能,那只能说明,我们的古人并未掌握自然事物的真实规律。那时,我们只有放弃古人的信仰,并要用更真实,更能反映自然事物真相的概念和原理代替它。那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有确凿的证据或学理的依据支持阴阳概念及其假说应用于自然事物及其规律的描述。如果阴阳观念不能用于自然事物真实规律的描述,那么“一阴一阳”的说法便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命题,它不提供帮助我们理解自然事物结构及其规律的信息。但是依旧还有很多人迷信它,有的则比附现代哲学中矛盾律,辩证法等观念来证明这些观念有效。孰不知单凭这一命题是推论不出辩证法与矛盾律的,如果我们不是事先有了这些观念,单纯立足于古代哲学,是不可能讲出这样的道理来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继承,以及我们中国医药学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彻底走出古人所圈定的“牢狱”,知识是否合理,不是就知识本身的性质来说明的,它最终要以能否反映客观真实为最终依据,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根据。阴阳、五行等学说不能反映自然事物以及生命现象的真实规律,我们就需要从重新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实际秩序出发,建立起能否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概念和学说来代替它,而不是一味地迷信它。中医药三、什么是道?我们再说道的概念。道在初始含义上与现代哲学中真理这一概念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求道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追求真理。在我国古代哲学中,道与德是最高的两个范畴,其中道是指自然万物的最根本原理,德则是指人类社会的最根本法则。我国古代哲学家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终极社会法则的探索上,关注人事明显多于对于自然事物客观规律的探究。这可以通过先秦诸子的言论中了解。所以,我们的先哲讲德要多于讲道,但是人事前面还有个天,所以又不能不讲天道。古人所谓天道,也绝不是现代观念中的自然或万物的观念,古人的天主要是有意志的天,能够时时刻刻影响和左右人事的天。但是古人也讲自然的天,比如荀子。荀子不迷信有意志天,是为他人性本恶,需要礼教、法制的论点做铺陈。所以,古人虽然畅言人事,但往往要取法天道,所以道的概念一定要在德之前。在这个方面,老子思想是一个鲜明的例证,短短五千文字,既讲了道,也讲了德。老子立言的主旨是德,讲道是为讲德做铺垫。在老子那里,道不再单纯是理,而是物。道被预设为独立、自在且恒常为一的事物,它没有形象,不能被经验。但却是宇宙中万事万物支持者,道生养着万物,如同母亲生养自己的子女。老子像从经验主义者的立场上看,道就是无有或无物,因为它不能被观察、不能被听闻,不能被触知。但老子却坚信它是有,称之为“无物之象”,即以无为形式的有。所以,老子所讲的道并不自然万物本身,而是自然万物背后的原因和根据。在我们的经验中,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实在的,它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我们经验到。所以我们就认为这是世界的全部内容,而老子却教导我们说,在这可经验的万事万物背后,还存着一个实体,这个实体是万事万物的原因和根据。老子将这个假设的实体命名为道。通过上面讨论过,我们了解了,道的一个意义是真理、原理、规律等。叧一个意义则是作为万事万物原因和根据的自在物。接着我们继续讨论命题“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意义。如果我们将道理解为原理或法则,那么这一命题就可以翻译为:一阴一阳就是万物的终极法则,或真理。但前面我们已经讨说过,阴阳的概念或法则还不能用作描述或揭示事物客观规律的工具,所以一阴一阳这个说法不反映事物的客观性质,不提供有益理解的信息。如果我们将道理解为万物的原因,那么根据老子的意见,它是以无有、无物为形式的有。那么阴阳的概念也不可以用作描述道的工具。道与阴阳本是毫不相关的概念,古人将它的合拢在一起,看似深奥,实则空洞无物。我们不能通过这一命题进一步理解万物的奥秘,它不从经验中来,自然也不能用经验事物描述或解释。四、结论古人讲尽信书,不如无书。研究自然界,建立客观真实的知识体系,就不能从本本出发,知识以反映自然事物客观规律为目标,不能提供客观事物结构与规律的知识就是假知识。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一命题既不揭示事物规律,不提供有益理解的信息,所以我们只能判断是一句空话。发布于 2019-10-28 14:55哲学逻辑学阴阳​赞同 5​​5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我们一起学经典引导理性研究国学

《系传解读》之十:一阴一阳之谓道 - 知乎

《系传解读》之十:一阴一阳之谓道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系传解读》之十:一阴一阳之谓道本枢侃易经资深易经专家,发表易经相关文章百万字。分享健康生活科普知识。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解读:一阴一阳”为何称之为“道”呢?易道是什么?易道是人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各种原理和法则。老子将道归结为天道和人道;儒家将道归结为仁义礼智信等具体的行为规范;易道则博采众长,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和儒家的人道观,将易道划分为“天道、地道和人道”。天地之道相当于老子的天道观,只不过将老子的天道观细分为天地之道,分出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刚健之阳和柔顺之阴相互反应、变化,生出万物。人类是万物的一个部分,也是万物的主宰者,人类吸收天地运行的规律,分阴分阳,创造出缤纷多彩的人间,也制造出错综复杂的麻烦,人类在缤纷多彩的生活和错综复杂的麻烦中不断地转换角色,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行。我们经常说世间事千变万化,这个千变万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动而产生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基本原理不会变,宗是什么?宗是道,是抽象的道,通过阴阳的交互实现了千变万化,而千变万化的动态确实是人类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得到的。《系传》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那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如何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呢?太极是具有“有”的特征的“道”,两仪是一根阳线和一根阴线,卦象为“⚊”和“⚋”的组合;四象符号为“⚏⚍⚎⚌”,具体变化特征为老阴“⚏”从下往上的一阴变为一阳,老阴就变成了少阴“⚍”,少阴的一阴一阳相互变化位置,就变成了少阳“⚎”,少阳由弱到强,阴线变成阳线,就变成了老阳“⚌”,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四象通过增加阴阳变化成八卦,八卦再重之,演绎为64卦,天地万物就诞生了,道也就孕育其中。《易经》是否是最早出现阴阳的文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阴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训诂学角度解释阴阳,“阴”是山北为阴,水南为阴,“阳”是山南为阳,水北为阳。从《说文》的解释可以看出阴阳的特点,一是和山水有关系,二是和南北有关系。山水在64卦中是艮卦和兑卦,南北在后天八卦中是离卦和坎卦。艮卦和兑卦是山泽通气,离卦和坎卦是水火不相射,山泽通气代表着统一,水火不相射代表着对立,所以说,阴阳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古老的哲学概念,如果把阴阳上升到哲学高度放入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那么,阴阳就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这彻底打破了西方人嘲笑中国没有哲学的狂妄和无知。当黑格尔看到了《易经》之后,也是折服于中国在早于他近3千年的时间提出了朴素的阴阳观。《易经》中孚卦九二爻有“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的爻辞,但是,64卦通篇没有出现阳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分析,64卦并没有明确的阴阳思想。真正对阴阳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战国末期的《十翼》,主要是《易传》。现代人一直强调阴阳是《易经》的核心思想,认为乾卦为阳,坤卦为阴,卦象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其实这些理论都是战国到汉代的易学大家们将自己所形成的阴阳理论强加在《易经》身上而已。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是阴阳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将阴阳理论和数术结合起来,用之于64卦,用来占卜,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阴阳大家。自此,阴阳学说开始兴盛起来,直到以王弼为代表的易理派占据了上风后,才逐渐衰落下去。阴阳在64卦中的具体运用将《易经》和《易传》结合起来,阴阳学说就成为《周易》的核心思想。八卦变成64卦是因为阴阳的交互运行,每一卦的六爻通过不同的变动又生成不同的卦象,邵雍的64卦方圆图,京房的八宫卦演绎64卦图皆是按照阴阳变动原理而形成的。现实生活中阴阳的妙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阴阳变化的影子,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八种:阴虚、阳虚、气虚、痰湿、湿热、瘀血、气郁、平和等体制,除了平和体质是阴阳平衡以外,其他的几种体质都是阴阳失调,阴阳一旦失调,疾病就找上门了,所以,中医看病讲究的是阴阳平衡。中国人重视中庸之道,中庸的实质就是阴阳平衡,“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对中和思想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诠释。其实质也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髓。所以说,一些对《易经》有研究的学者认为,《系传》的作者是从《道德经》和《中庸》吸取的营养。发布于 2024-02-27 09:10・IP 属地北京道家​赞同​​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易经》的核心是阴阳,大家对「阴阳」有什么理解? - 知乎

《易经》的核心是阴阳,大家对「阴阳」有什么理解?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易经周易(书籍)易经的奥秘(百家讲坛节目)易经入门(书籍)周易《易经》的核心是阴阳,大家对「阴阳」有什么理解?关注者25被浏览22,937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1 条评论​分享​22 个回答默认排序奇门遁甲子易​​ 关注先说理论,再说实战运用。从理论角度来说:《易经》里面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一切事物的最初形态,可以理解为宇宙、也可以理解为混沌,皆可;两仪,则是阴和阳。所以阴阳是太极演化而来,阴阳这两种状态,包含了世间的一切,天下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和阳来进行划分。这是易经告诉我们的最为基础的道理,由此我们也能知道阴阳的重要性。.阴阳学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哲学的观点,它是说世间万物都分阴阳,世间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阴阳来进行划分。比如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君王为阳、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活着为阳、死亡为阴;富贵为阳、贫穷为阴;等等....我们就会发现,阴阳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在性质上截然不同、相互对立,但又无法分割的两种人、事、物,就可以形成阴和阳。比如虽然男为阳、女为阴,但是如果没有男人,哪里又会有女人这个概念出现?虽然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但是如果没有白天,哪里又会有黑夜这个概念出现?这就是阴阳最为基本的概念。其中,具有积极、进取、活跃、刚健、外放、强盛的一面的事物,通常我们归类为阳性的事物;具有消极、退守、呆板、柔弱、吸纳的一面的事物,通常我们归类为阴性的事物。.阴阳的概念,也远远不止于世间万物可以划分为阴阳两面这么简单。阴阳之间的规律,可以划分为阴阳对立、阴阳共生、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统一,至少五个方面(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述方法,用词可能不太一样,但概念都差不多)。阴阳对立,其实就是我们前文所讲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属性,这两种属性,即是阴和阳两个方面。就如同白天的相反是黑夜,男人的相反是女人,成功的相反是失败...阴阳共生,是说阴阳这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它们虽然属性相反,但是如果没有阴就不会有阳,没有阳也就不会有阴,它们其实谁也离不开谁。阴阳消长,是说阴阳这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始终是处在彼此消长、此进彼退的一种关系中的,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阴阳消长的变化,是维持事物正常发展的规则。阴阳转化,是说阴阳这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些特定的状态下,可以相互进行转变,即阳也能转化为阴,阴也能转化为阳,所以阴阳它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阴阳统一,是说阴阳本是一体,阴的另一面是阳,阳的另一面是阴,阴的里面也有阳,阳的里面也有阴。这就是阴阳之间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其实也是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里面包含着人生的至理。以上,都是阴阳的理论。这个理论,怎么运用到实战里面去呢?.那么接下来说说实战:实战,我主要就从卦象预测的方面去做解释了,这样比较好理解。比如说:一人前来问是你否能升官发财,我们从阴阳的角度就可知,可生官发财为阳,不可生官发财为阴;在占测之中,如果占得阳性的卦象,则多是可以生官发财,如果占得阴性的卦象,则不可生官发财。一人前来问与对象的感情能进入婚姻否,我们从阴阳的角度就可知,能进入婚姻为阳,不能进入婚姻为阴;在占测之中,如果占得阳性的卦象,则多是可以进入婚姻,如果占得阴性的卦象,则不可进入婚姻。这就是最基本的阴阳的判断和运用。那么再进一步的演变:当一个人来问是否能升官发财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不能升官发财,和能升官发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就属于阴阳的对立。而有升官发财的概率,就一定会有对应不升的概率,这就是阴阳共生。而升官发财的概率和不升官发财的概率,是会随着个人的行为选择而改变的,当一个人总做负面的事情的时候,升官的概率会变小,反之当一个人总积极向上的时候,升官的概率就会变大,而这样变化的过程,就是阴阳消长的规律。同样,当人追求升官的时候,升官就是阳的、是好的,但是如果对方惧怕升官,不愿意升官的时候,升官对他来说就是阴的,这就是阴阳属性的转化。当一个人来问与对象的感情能进入婚姻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能进入和不能进入,就是阴阳的对立。有可以进入婚姻的可能,就一定会有无法进入婚姻的可能,绝不可能百分百可以进入婚姻,没有一丁点可能无法进入婚姻,须知这世上结婚当天散掉姻缘也不少,这就是阴阳的共生。而婚姻双方,对于进入婚姻这件事情的期待,也会随着双方的行为而改变,这就是阴阳的消长。同样,当问事人期待进入婚姻的时候,可以进入婚姻就是阳的,而当问事情不期待进入婚姻的时候,进入婚姻对他来说就是阴的,这就是阴阳属性的转化。这就是阴阳变化规律的判断和运用。这样的道理,在任何预测术里面,都是会体现出来的。发布于 2023-06-29 11:01​赞同 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道归来​弘扬圣贤文化,传承民族精粹​ 关注相传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浑沌,盘古开天辟地。将浑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由此有了阴阳的概念。孔子在《易经·系辞传》中是这样描述阴阳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在《庄子·天下》中对易经是这样描述的:易以道阴阳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对易经是这样描述的:易以道化从古圣先贤之言,我们可以看出:《易》以道阴阳变化,简单的说《易经》就是一本讲阴阳变化规律的书。要学《易经》那就必须得懂「阴阳」。在《易经》书中没有提及「五行」,但和「阴阳」的关系莫大,我们也放在一起做一个梳理。阴阳五行概述「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对我们这个复杂而有序的世界,最早的科学认知。他们发现各种事物从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都遵从着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其中蕴藏者自然法则的最高机密,是自然界、是人类、是所有的这一切变化的原动力。古人根据生活实践、生产劳动和对自然天象的长期观察。逐步把「天、太阳、光明、热、男、强大等带有向上的、高能的、热情的、运动的、积极、肯定的、善意的属性归为阳」。把「地、月亮、黑暗、冷、女、弱小等带有下沉的、低能量、冷淡的、静止的、消极的、否定的、恶意的属性归为阴」。对于「阴阳」的应用在《鬼谷子》当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供大家参考学习: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古人经过长期的归纳总结,建立出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学说,用以阐述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到消亡。它可以应用到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本身的生老病死,于是就有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还有「古老的中医理论」。「阴阳」源于中国上古的哲学思想,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对立的两面,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阴阳的对立和统一,阴阳的互生和消长,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阴阳不合则衰草枯杨,阴阳相合则万物生长。「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作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常见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 为蓝本,抽象出世间万物的五种特性,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学说」认为由于这五种特性的存在,万物才能相互滋生,相互制约,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这个「行」,不是行为,也不是走路,代表的是运动、运行规律。这里的木、火、土、金、水 它们自然也都不是实物,是五种特性的抽象。木的特性是:春风吹又生,乃生发之性;火的特性是:炎热而奔放;土的特性是:化万物而生万物;金的特性是:坚而不摧,有坚固收敛之义水的特性是:寒凉,润下,闭藏。五行说把大千世界划分为五大类。在天上有五星:木、火、土、金、水 五大行星;在地上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能量磁场在天地之间相互联系,五行是说五类能量磁场是相互变化的,相互影响的,这种变化和影响就是生和克。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注:在一般情况下,五行相生,前者对后者有促进的作用。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注:在一般情况下,五行相克,前者对后者有抑制的作用。「五行学说」的产生和「五行观念」的形成,对古代哲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阴阳->四象->五行 推演前面对阴阳五行,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在了解阴阳五行之后,来看看阴阳五行是怎么来的。「阴阳」这个词渊源极深,从伏羲画卦开始,就有了阴阳的概念。将「阴阳」这个词进行长篇论述的最早是在《道德经》里面。后来是孔子把阴阳这个词正式带进了《易经》,在孔子之前的《易经》只里有「阴阳」的概念,但没有「阴阳」这个词,在开篇我们即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根据孔子的理解:阴阳乃道所化。既然提到了道,我们就永远绕不开《道德经》,我们看一下,道和阴阳在道德经里面是怎么描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就是阳,二就是阴,那么这句话整理解就是:道生阴阳,阴阳生万物!这里的道也就是孔子在易经里所描述的太极,随便提一句「太极」这个词也是孔子带到《易经》里去的,并阐述了:阴阳乃太极所生。“太极”它有一个特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和道的性质是相符的。如果把道和太极理解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阴阳就是构成这个整体的两部分,缺一不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是这么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万物皆由阴阳组成,且阴阳有着对立性,而且阴阳是成对出现的,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除此之外还有“阴阳互生”、“阴阳消长”。简单对阴阳特性做个总结:阴阳对立(阴阳相克):阴与阳是相对存在的,就像善与恶、高与低、冷与热等等。阴阳互存:没有恶亦没有善,没有低亦没有高,没有冷亦没有热,男、女亦如此。阴阳互生:冰水化为气,此乃阴化阳,云气聚而成雨,此乃阳化阴。阴阳消长:昼夜明暗交替,四季寒暑易节,这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万物皆符合上诉这些条件,所以万物皆可化阴阳。万物有阴阳消长,有阴阳互生,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必定会出现介于阴阳的状态,这个是怎么描述的呢?阴消阳长的中点,我们称为少阳;阳消阴长的中点,我们称为少阴,为了便于区分还有纯阳和纯阴的状态我们称为太阳和太阴。四季为喻:冬天为太阴、春天为少阳、夏天为太阳、秋天为少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之理,毫不怀疑。那么春天的的少阳有着生发的性质,夏天的太阳有着发散的性质,秋天的少阴有着收敛的性质,冬天的太阴有着闭藏的性质。怎么感觉不对啊,这和五行有什么关系?不急往下看,要是我们总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叫着太不方便了也不形象,于是它们重新有了一个新名字:“少阳:木”、“太阳:火”、“少阴:金”、“太阴:水”。可这样五行还差一个啊?老子在《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的下一句是“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互交融,但回不到太极的状态或者称之为道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土”,所以“土”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冲气以为和而化来的。土不仅能生金,在一定的条件还可以生水、生木、生火,生万物,为什么土生万物,因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就代表了万物。为什么我们常说土生金呢,因为代表着一种常态,代表着万物循环中不可断缺的节点。下面答主画一幅从无极到五行的演变图: 再对五行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总结:少阳->木:生发太阳->火:外散冲气以为和:土:孕化太阴->金:收敛老阴->水:寒凉、滋润五行简单说就是阴阳的解释版本,更好的来描述这个世界,在阴阳的世界里:阴生阳、阳生阴,阴克阳、阳克阴,形成一个闭环;而五行的世界里就变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才形成了闭环。阴阳五行生克图阴阳五行都意在描述这个有序而复杂的世界,他们都是在对这个世界做归纳总结,化繁为简。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前者着重关注阴阳矛盾,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后者则偏重于木、火、土、金、水五种能量磁场的相生相克,以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阴阳五行贯穿始终,我说的你们做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萍水相逢,有缘再会。编辑于 2021-11-16 11:40​赞同 8​​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范围天地,通乎昼夜——张载《正蒙》“一阴一阳”概念解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范围天地,通乎昼夜——张载《正蒙》“一阴一阳”概念解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本所概况

所领导

赵笑洁

卜宪群

田波

学部委员

研究室

先秦史研究室

秦汉史研究室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

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室

宋辽西夏金史研究室

元史研究室

明史研究室

清史研究室

古代思想史研究室

古代文化史研究室

古代社会史研究室

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

历史地理研究室

古代通史研究室

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综合处

离退休人员

历史系

机构介绍

教研信息

学术活动

本所历史沿革

新闻动态

本所新闻

公告栏

学术动态

会议预告

学术研究

先秦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秦汉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魏晋南北朝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隋唐五代十国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宋辽西夏金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元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明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清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古代思想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古代文化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古代社会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古代中外关系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历史地理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古代通史

研究动态

最新成果

刊物

中国史研究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中国史研究动态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甲骨文与殷商史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简帛研究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隋唐辽宋西夏金元史论丛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明史研究论丛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清史论丛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形象史学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欧亚学刊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欧亚学刊(英文版)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欧亚译丛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过刊索引及文章

最新索引及文章

观点摘编

学会中心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先秦史学会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明史学会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中心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心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陆欧亚学研究中心

简介

学术活动

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

简介

学术活动

综合呈现

荐文

最新动态

重点推荐

学林

最新动态

重点推荐

评议

最新动态

重点推荐

域外

最新动态

重点推荐

新书·期刊

最新动态

重点推荐

文献

最新动态

重点推荐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宋辽西夏金史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范围天地,通乎昼夜——张载《正蒙》“一阴一阳”概念解析

——张载《正蒙》“一阴一阳”概念解析

发布日期:2018-12-21 原文刊于:《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3期

雷博

 

摘要:“一阴一阳”概念在张载《正蒙》哲学体系中具有“三极大中之矩”的重要意义,不能简单用“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定义为形而上的道。在其哲学论述中,“一阴一阳”可以细分为“絪蕴”、“清浊”、“天地”和“日月”四个层级的形态,所强调的不仅仅是阴与阳两者彼此之间的对待、并立和转化关系,同时也包含着阴阳从隐微幽邃到显著宏大的整体脉络。因此“一阴一阳”的意蕴中含有通贯、周遍与价值建构三个层次的作用,是理解张载哲学中“神化”、“诚明”、“天德”和“天地之性”等重要概念的基础。张载对“一阴一阳”的创造性运用也为自然法则和德性伦理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思考与实践的向度。 

关键词:张载;《正蒙》;一阴一阳;天地;日月

 

 

“一阴一阳”的观念是中国哲学史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语出《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历代学者的辨析诠释非常丰富,庞朴先生在《“一阴一阳”解》一文中,将历史上的主要解释归类为“无阴无阳”、“阴阳静态并立”和“阴阳动态交替”三种意涵,而着重分析后两者:其一言对待,一言流行,可以视作是体用关系。二者之统一乃是理解这一概念的要旨。[1]

在上述诠释中,有一个相关争议非常重要,即“一阴一阳”是理还是气,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程颐用“所以然之理”的方式,将其解释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阖一辟谓之变” [2](P67),“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2](P160)而张载则认为“一阴一阳,不可以形器拘,故谓之道。”[3](P206)朱熹的解释是:“阴阳非道也;一阴又一阳,循环不已,乃道也。只说‘一阴一阳’,便见得阴阳往来循环不已之意,此理即道也。” [4](P1896)

无论是“所以然”的方法,还是将“一阴一阳”视作理,都是在道-器对举的语境中,将“一阴一阳”和“阴阳”区别开来,把前者当成根本性或抽象性的理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张载的《正蒙》中所强调的并不是“一阴一阳”的根源义或法则义,而是将其视作“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3](P8)。换言之,“一阴一阳”与“阴阳”的关系,不是彼此对待的关系,而是“一阴一阳”本身从形而上贯穿至形而下,是打通幽明显隐的“通乎昼夜之道”。这一建构方式和程子、朱子的论述形成了明显的张力。

笔者认为这一张力是北宋理学乃至中国思想史中一大关键处,即如何理解“形而上”这一概念。张载的界定方式不是道器、理气对举,而更接近于一种对形象、语词、思维之边界的极致性道说。通过幽明之际、显隐之间的“措辞”与“成象”,开辟出一条向“至静无感”处穷幽极邃的方向路径。[1]其含义有有广狭两重:广义上看,“不形以上”,都可以称之为形而上;而从狭义的角度,则更着重于分辨“有无相接”和“形不形处”的微妙界限。[2]如果说“象”的作用是在“幽明之际”揭示“形”与“形而上”的微妙联系,那么“一阴一阳”则是“通乎昼夜”,在一个更加宏大开阔的语境中,呈现“形而上”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辨析。

在《正蒙》中,张载描绘出一个如同“野马”、“絪蕴”一般推荡运化、永无止息的“太和”之道:有形有象的气于清通无形的太虚之中聚散,在幽明显隐之际,将太和之中本然包含着的内在背反性以“一阴一阳”的方式呈现出来——语其推荡则为“化”,语其“不测”则为“神”。气化的过程也就是“一阴一阳”由简单纯粹的端倪向丰富复杂的现实所进行的显现与转化,所谓“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3](P7)在《太和》、《叁两》篇中,“一阴一阳”可以细分为“絪蕴”、“清浊”、“天地”和“日月”四个层级的形态,试一一论之如下。

 

一、絪蕴:阴阳之肇始

 

《正蒙》开篇即云: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3](P7)

这句话勾勒出“一物两体”的运化图景,其中“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不可执其为实然的运动,而应理解为太和之中本然包含的根源性的背反趋势,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一阴一阳”的端倪。王夫之注云:

轻者浮,重者沉,亲上者升,亲下者降,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皆阴阳和合之气所必有之几,而成乎情之固然,犹人之有性也。[6](P15)

这种背反趋势是运化的“必有之几”,以此为端,可以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具体的“阴阳”,而刚健厚重的天地之道就是对这种“几微易简”的效法与呈现,所谓“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 [3](P7)

在《太和》篇的另一个段落中,张载论述气于太虚之中的聚散,再次使用“絪縕”这一概念: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縕”,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3](P8)

将这段言说与前段引文相比可以发现:在前一“太和”语境中,“絪縕”是从动于“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而产生的背反性,而在“气化”语境中,“絪縕”作为更加本质的背反关联,是“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

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浮沉、动静——絪縕——动静、阴阳”的本原性次序。其中前后两处虽同以“动静”名之,但仔细推究,内涵完全不同。“浮沉”和第一组“动静”是纯粹的“几微”,是潜在的背反的可能性向现实性的方向将要转化而又未曾转化的端倪;而第二组“动静”和“阴阳”则是具体可见的背反动作、性质、特征乃至实体。这两者差别非常容易理解,而关键之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絪縕”,显然,它既不是潜在而隐微的可能性,也不是多样化的具体的现实性,那么其准确内涵又当如何把握呢?

“絪縕”这一概念出自《周易·系辞》“天地絪縕,万物化醇”,也写作“氤氲”,表示气之未开的混沌摩荡。张载于这里下此二字,体会上下文义,其带有明显的纠缠络合,于相即不离中彼此推移相胜的意味,表达出一种在紧密的关联性中显现出的生机,《叁两》篇将其阐述为:

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縕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3](P12)

推敲前后文论述,似可将“絪縕”界定为“一物”之中的“两体”在“不测”之中“推行于一”而呈现出的“关联化”。这种关联化不仅仅是同一时间下存在的背反分离的“两”之间的关联糅合,同时也是对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因果”之间的关联。只有具备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上的络合关联性,背反分离的二者才不是简单的“嵌合”与“杂糅”,而是有着能动性和“有所往”特征的“絪縕”。

这种灵动微妙的“一、两”关系,在《正蒙》之中被予以充分地表达阐释: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3](P9)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3](P10)

如果将“絪縕”和“两故化”结合起来看,那么“化”所言的是一个整体的,包含着时间之绵延性的过程,所谓“急辞不足以体化”。而“絪縕”则是“化”之中的内在机制,是一种本然的同源性与趋同性的表现:它将时空中的所有本质的背反与差异进行关联。如动静、彼此、先后、因果,都是在这样一种差异的趋同性中被关联而显现出来。于是本质差异(两)可以彰显为具体的“差异化”(健、顺、动、止、阴、阳),从而带来万事万物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内在动力则是这一核心的同源性与趋同性(推行于一)。

在《太和》篇末,张载总述这一多样变化中的同源性: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3](P10)

所谓“其实一物”,即“坱然于太虚”的“气”;所谓“二端而已”,即“气之絪縕”。因此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我们可以把“絪縕”界定为“阴阳”之肇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阴阳”于不可见不可感的几微端倪处,即以“一阴一阳”、“阴阳不测”的形式存有并呈现。

 

二、清浊:阴阳之气化

 

《太和》篇论气化,首先点明“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的絪縕之理,具体的虚实、动静一旦产生,大化流行即运驰不息:

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3](P8)

这里张载明确以清言阳、以浊言阴,既云清浊升降,显然这里的“阴阳”就不是背反的性质或趋势,而是已经现成化、明晰化的背反分离的结果。这种分离不是单纯的“相反”,而有着特定的取向,在气化中直接体现为“清”和“浊”的分别。

以清浊言天地之别,是从朴素自然的角度对于气的直观感受。然而从《正蒙》前后文关联来看,“清浊”不可简单理解为气的清轻和浊重,还需要联系太虚本体之特征,探究其更深层的内涵。

对于这一点,张载有非常明确的界说: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风行则声闻具达,清之验与!不行而至,通之极与![3](P9)

张载认为“清”是太虚的本体之象,由“清”可以产生“通”、“无碍”、“神”等妙用;而清的反面是浊,由于浊而产生限制与滞碍,于是就会显现出具体的形。由气化之中的清浊变化,可以推知太虚本体的极致清通,而太虚本体之清,又是气化中“清浊”之对立的本原。因此太虚之清与气之清浊构成了一个具体而微的“叁两”关系:就其一而言,是清为一;就其两而言,则清浊互为其对。相应地,在阴阳气化之中所蕴含的虚实、动静、聚散等等状态,皆具有这种微妙的叁两关系,即张载所谓: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3](P9)

从这个角度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即可理解为,阴阳的可见可感的背反升降,不是从一元中分裂出两个不同朝向的二者,而是自太虚本原的清一中“差异化”出“浊则碍,碍则形”的有形之气。有形之气会自然显现为万事万物,即所谓“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 [3](P8),亦即“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3](P7),而其成形显现的过程,即“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3](P8)

对于这一“聚而有形”的微妙过程,张载有一段义理十分深湛的解说:

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离不相睹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3](P8)

“离明”是一个层次非常丰富的概念,其义理根基即太虚中内蕴的背反而相互发明的可能性。张载提出“文理之察,非离不相睹也”,提示我们须从幽明之分际中,思考象之成象、形之为形的根源与可能性。因此“清浊”作为阴阳之气化的具体显现,就不能单纯从物理、物象的角度去把握表面知觉,还得从幽明、显隐、聚散等方面去体认清之所以为清、浊之所以为浊的原因,更需要超越耳目的见闻认知,理解气化之“清浊”表象下的广大与精微。张载指出:

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鬱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3](P16)

对于学者而言,须从“健、顺、动、止、浩然、湛然”等无形之象的角度理解阴阳之清浊,才能够从思维上接近张载哲学体系中“一阴一阳”的内涵与存在方式。这一点对于下面讨论作为阴阳之“常体”的“天地”与阴阳之“精魄”的“日月”至关重要。

 

三、天地:阴阳之常体

 

《正蒙·叁两》篇在总论“一物两体”之后,即开始讨论地与天的形态与关系,并由此勾勒出一个将日月五星并包其中的“地——天”系统:

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此天地之常体也。恆星不动,纯系乎天,与浮阳运旋而不穷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者也。地在气中,虽顺天左旋,其所系辰象随之,稍迟则反移徙而右尔,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3](P10-11)

在这个系统中,地是凝聚于中的阴气,而天则是运旋于外的阳气,所谓“天左旋”。人所能看到的天体分为“恒星”与“七政”(即日、月与五大行星),恒星是纯然系于天的不动者,而七政则在天球背景中有位置的变化,即“逆天而行”,这些都是古代天文学的常识,无足为奇。这里张载的创见是:日月与五星不纯属于天,而是“并包乎地者”,是介于天之浮阳与地之纯阴之间的存在,其运动变化与地的关系更加紧密。[3]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这是非常精准的判断,即通过视运动的差别,将太阳系内的天体(属地)和系外的宇宙天体(属天)区分开来。对于其运动规律张载也给出了解释:七政皆是与地所系的辰象,当地顺天左旋的时候,七政也和地一起顺天旋转,由于其转速受地之阴气影响变慢,故呈现出“稍迟则反移徙而右”的现象,又由于其所包含的阴阳五行性质各不相同,因此在旋转中表现出缓速不齐的差异。

七政“左旋”抑或“右旋”是中国天文史上的重要争论。[4]所谓“右旋”,指七政相对天球上的恒星背景自西向东变化位置,而左旋说则认为七政与地一起随天自东向西旋转,只是其转速稍慢而显现为相对位移。在张载之前历法家多主右旋,左旋之说几乎没有影响,至张载始首倡“左旋”之说,朱熹对这一提法非常认同推崇,[4](P13-14)之后蔡沈以此观点注释经典,使之为大多数儒家学者所接受。但“左旋说”在行星运动和历法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遭致后世学者的质疑,产生了“儒者”与“数家”之间的冲突。[5]关于这一争议天文史学界已有很多讨论,此不赘述。[6]

本文所注意的关键是:张载从其绝对运动的同向性上,将七政的位移定义为顺天而稍迟,其原因是七政不全系于天,而是“并包乎地者”。这样就在观念上勾勒出一个阳气为主动,阴从动于阳而稍缓的次序格局,虽然其归纳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显现出他所认知的天地阴阳图景:

月阴精,反乎阳者也,故其右行最速;日为阳精,然其质本阴,故其右行虽缓,亦不纯系乎天,如恆星不动。金水附日前后进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乎物感可知矣。镇星地类,然根本五行,虽其行最缓,亦不纯系乎地也。火者亦阴质,为阳萃焉,然其气比日而微,故其迟倍日。惟木乃岁一盛衰,故岁历一辰。辰者,日月一交之次,有岁之象也。[3](P11)

这段内容所述的正是日月五星在天球上的相对视运动。其中月的视运动速度在七政之中最快,按照前述“稍迟反右”的逻辑,实际上是顺天旋转时最慢。张载的解释是月本阴精,由于“阳疾阴迟”,因此运行最缓。相比之下,日为阳精,因此“右行虽缓”(亦即顺天旋转较快),但由于其质本阴,因此也不是“纯系乎天,如恒星不动”。同理,金水土火木五星也因各自有其阴阳属性而进退缓速不一。这里张载虽然有“以理度天”之嫌,但并没有强行赋予五星过多意义,而是着重描述其现象规律,并归结于“其理精深,存乎物感”与“亦不纯系乎地”。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平实的格物态度。

在《正蒙·叁两》中,张载还提出了另一种理解“天左旋”的角度:

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古今谓天左旋,此直至粗之论尔,不考日月出没、恒星昏晓之变。愚谓在天而运者,惟七曜而已。恒星所以为昼夜者,直以地气乘机左旋于中,故使恒星、河汉因北为南,日月因天隐见,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也。[3](P11)

其中“地气乘机左旋于中”一句,“左”为“右”之讹误,历代注家均已指出。[7]张载这里将日月出没、恒星昏晓之变等一日之内的“天左旋”视作地气自转产生的视象,而“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则显然是对自转的原因给予的判断,这不能不说是格物之功与哲思之力高度结合后的精湛结论。尤其特别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也”,显示出张载所理解的天地图景中,天地的外层是“太虚”,又因为太虚清通而无形象,故无法确定其是否有具体的运动。

除了自转之外,张载还指出了地在“阴阳二气”中的另一种运动,即随着二气盈虚而升降,他用这一理论解释四季与昼夜的变化:

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地虽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气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也。阳日上,地日降而下者,虚也;阳日降,地日进而上者,盈也;此一岁寒暑之候也。至于一昼夜之盈虚、升降,则以海水潮汐验之为信;然间有小大之差,则系日月朔望,其精相感。[3](P11)

在他看来,地之动不仅包含了自身的“乘机右转”,同时也在转动时随着阴阳二气的升降消息而浮沉不已。当太阳的位置逐日升高时,地也每天沉降,这是由于气之旷虚;而当太阳位置下降,地的高度也每天抬升,这是因为气之充盈。而一昼夜中的盈虚升降,则可以通过海水潮汐的变化体现出来,其中的差别和月之朔望有相关性,张载解释为“其精相感”。

对于张载所描述的盈虚消息,王夫之的注解存在误读,他将其理解为“冬至以后,地日渐下,去日渐远而昼长;夏至以后,地日渐高,去日渐近而昼短”,“地高近日则暑,地下远日则寒”[6](P51),这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与张载原意完全背离。张载本意是:地向下,说明阳气上而阴气虚,趋暑;地向上则反之。是地自身的盈虚升降带来寒暑变化,与地距日远近无关。这是非常精湛的格物所见,与现代科学结论也完全符合(冬夏只与太阳直射有关,与公转近日远日无关)。

事实上,所谓“盈虚”,是人居地上以第一视角仰观俯察的体验结论,如果从科学角度解释,则是地球在绕日公转中,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其中人所在之地(张载所在关中地区为北纬35度左右)趋向太阳直射的运动,可以视作“阳气”之升,而背离太阳的运动则可视作“阴气”之升。地球自转可以理解为昼夜时段内的阴阳消长,而公转则是一年时间段中的阴阳消长。张载将其理解为地在阴阳二气中的“升降”,是富有科学精神的观察和总结。

综合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张载在《正蒙》的《太和》、《叁两》篇中,勾勒出一个以人之视角为中心的“地——天”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太虚在最外层,其存在运化的状况无法验知,但却是“一物两体”之气的本体,气“一故神,两故化”,自相摩相荡的絪蕴之中化生出具体的阴阳二气,并分化为不同的层次:“浮阳”构成的天在上,“纯阴”凝聚的地在下。地自身右转(一昼夜之期)的同时,也跟随着阴阳二气浮沉升降(寒暑、昼夜),而浮阳之天在外左旋(一年之期),日月五星在顺天左旋的同时,也受地的影响而稍迟,从而产生了“右行”的错觉。

张载特别指出的是:“天地”的本质其实就是“阴阳之常体”,因此所谓“天”,既指在外的“太虚”之天,即“由太虚,有天之名”[3](P9),也指“浮阳”之天,而后者其实是人在地上,感受到运行的阳气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描述,所谓“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尔 [3](P11)。这也正是《叁两》篇首一段论述的旨归:“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3](P10)

 

四、日月:阴阳之精魄

 

《正蒙》论阴阳的第四个层次,也是天地之间最昭明显著的“阴阳”,即“日月”。在《叁两》篇中,张载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日月的“象”与其“物理”:他将日界定为阳精,但其质本阴,而月为阴精,其质本阳,二者的存在与运化体现出“阴阳之精互藏其宅”的根本原理。张载用这一原理对日月运行中的三种现象进行解释。

第一种现象是日月在“顺天左旋”的过程中,因“稍迟”而显现出的“右转”,张载论曰:

月阴精,反乎阳者也,故其右行最速;日为阳精,然其质本阴,故其右行虽缓,亦不纯系乎天,如恆星不动。[3](P11)

在他所勾勒的天地图景中,“天左旋”是浮阳的运旋,而七曜则受地之阴气的影响,运旋速度比天要慢。其中月是“阴精”,与阳相反,因此其左旋最慢,呈现为天象则是“右行最速”。而日则是阳精而阴质,因此会受到地的影响,其运行不“纯系乎天”,所以也会在天球上呈现出缓慢的右行。

张载的七曜顺天左旋说经由朱子的表彰,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形成了“儒家主左旋,历家主右旋”的争议。从现代天文学角度看,不论左旋还是右旋其实都不准确,并没有反映出日月与地之间的真实关系,而张载所提出的左旋之说从观测和计算的角度来看确实有滞碍,故王夫之批评其“以理推度”[6](P53),即用一种理学设定的自然秩序去度量、规定天地万物之理。

第二种现象是日月在朔望时候产生的“蚀”,即日食与月食,张载解为:

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于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光为之食矣。[3](P11)

这段话的意思是:日虽为阳,但其精本阴;月为阴,而其魄则本阳。因此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即月行于日地之间时;而月食总是发生在望日,即地行于日月之间时。由于在朔望日的时候,日、地、月三者处于同一条线上,日之精魄与月之精魄反交,这样彼此的光线就会被侵蚀。

张载此处试图用日月阴阳精魄相夺的方式说明日月食,显然不符合科学原理,也不如历代天文历象家所言精密。这里值得探究的是,他将日月视作阴阳二气凝结成的“精魄”,以此说明阴阳不单纯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之理,而可以具象化为“气”和“精”。另一方面,“日质本阴,月质本阳”,王夫之据《横渠易说》中张载对坎、离二卦的解释,将日与离对应,月与坎对应,[6](P52)从形式上来看具有合理性,但未论及本质,笔者在这里尝试给出一种诠释。

张载在《正蒙》论及“阴阳二气”时,多从健顺施受的角度来讲,因此对《正蒙》语境中的“阳气”,可以理解为主动性、施予性,而“阳精”则是其极致显现,但这种“施予”本身具有阴之性,即“日为阳精,其质本阴”。这里的“阴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太阳自身中包含的虚暗特性,古代天文家称之为“闇虚”[8],他们将月食的原理解释为日之中所含的“闇虚”投射于月上,产生“蚀”;另一个解释角度是:日本身并无实质,而是一团燃烧的气,如同火焰一样,其根本处是空虚阴暗的。

同样,《正蒙》语境中的“阴精”也可以理解为被动性的集中显现,在运化之中表现为实然的载体和受者。张载指出:“月”自身无光,受日光映照乃亮,作为天地体系中最明显的受光者,它显然是“阴”之从动性、承受性与遮蔽性的最清晰、直接而极致化的表现,而其本身必须有实质,方才可能承载顺受,即所谓“月为阴精”、“月质本阳”。

顺着这一逻辑,则《正蒙》中对日食的界定,可以理解为:主动性、施予性的光照显现被从动的、承受的实体存在者遮蔽,从而造成施予性的消隐,即“日之阳”被“月质”之“阳”所夺。月食也可以理解为从动性、承受性的显现者,其从动的显现被主动性之中所本有的“阴”(日之中所含的“闇虚”)所侵蚀,即“月之阴”被“日质”之“阴”所夺。这是对张载所说的“朔望之际精魄反交”的一种哲学解读。

第三种现象是日月的位置远近与施受关系,《叁两》篇中有如下论述:

日月虽以形相物,考其道则有施受健顺之差焉。星月金水受光于火日,阴受而阳施也。[3](P12)

月于人为近,日远在外,故月受日光常在于外,人视其终初如钩之曲,及其中天也如半璧然。[3](P11)

这里张载论述了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阴受阳施,月受日光;其次是月近日远,受光在外;第三是月受日之光,不受日之精。

其中论述月相一段,王夫之认为张载的解释不明晰,不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论详备,沈括论曰:

又问予以“日月之形,如丸邪?如扇也?若如丸,则其相遇岂不相碍?”余对曰:“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气也,有形而无质,故相直而无碍。” [8](P309)

这番论述很好地说明了月相变化的原理,其实和张载所论是同一个意思,只是用“弹丸涂粉”的譬喻,更加形象易懂。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张载《正蒙》成书早于《梦溪笔谈》[9];另一方面,沈括在解释“日月相遇而不相碍”时,认为日月都是有形无质的气,因此可以“相直无碍”,即相遇时会彼此穿过对方而不会发生碰撞。而张载则精辟地指出:通过月相从钩状到半璧的变化,可以看出光源在远处、受光者在近处,即“日远在月之外”,因为如果日近而月远,则月相不会有盈亏之变。

综合上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张载将其表述为“阴阳之精互藏其宅”:

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万古不变。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縕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3](P12)

在张载看来,日月一方面是阴阳之精魄,另一方面又彼此互相涵摄对方之精魄,从而形成了天地之间最为昭明显著的“一阴一阳”。这种在运行不息中循环絪缊,相兼相制的状态,正是一阴一阳达成动态平衡的根本,也是天地万物得以长存久持的根基。

 

结 论

 

以上我们从絪缊、清浊、天地、日月四个不同层面,分析了张载在《正蒙》中对“一阴一阳”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展开。絪缊是阴阳的几微端倪,清浊是阴阳在气化中的具体可见的呈现,天地是阴阳分判对待而恒存的常体,日月是阴阳最为显明的精魄。除此之外,张载也讨论了阴阳通遂闭合、凝聚发散等具体的性状。[3](P12)在《正蒙》的《太和》、《叁两》两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载对于不同层次的一阴一阳所进行的反复陈说。

笔者认为,横渠的阐释呈现出义理上格外深邃通彻的一面,对于“一阴一阳”中的“一……一……”结构,他所强调的不仅仅是阴与阳两者彼此之间的对待、并立和转化关系,同时也包含着阴阳从隐微幽邃到显著宏大的整体脉络,所谓“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这一表述中包含三重意义:第一是周遍义,即一阴一阳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天地万物亦无处没有一阴一阳的作用,乃至所谓“天地”本身,都是由一阴一阳勾勒界定的,故曰“范围天地”。第二是通贯义,即一阴一阳不仅存在于显在的现象中,也通极于隐微幽邃处,甚至从有形处通于形而上,故曰“通乎昼夜”。第三是建构义,即一阴一阳的范围通贯作用,本身也构成了对天地宇宙乃至人伦万物的义理根基,一切宇宙间或人世间的理则、法度、规矩,莫不以此为轴心,故曰“三极大中之矩”。

在张载的思考论述中,对一阴一阳的体知,既不可离于天地日月之象,亦不可局限于天地日月之象,而其关键在于对“天德”的把握,所谓“有天德,然后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贞〉明不为日月所眩,〈贞〉观不为天地所迁。” [3](P15)这提示我们在理解“一阴一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去探求天地之象、天德、神化、诚明和天地之性等概念的精确意涵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张载对“一阴一阳”的创造性界定,为自然法则和伦理秩序之间的联结开辟出一条重要的思考和实践向度。

 

 

 

参考文献:

 

1.       庞朴:《“一阴一阳”解》[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       程颢,程颐. 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1.

3.       张载. 张载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78.

4.       黎靖德. 朱子语类[M]. 北京:中华书局. 1994.

5.       雷博:《张载<正蒙>“象”概念精析及其工夫论意义》[J],《中国哲学史》,2015 年第 4 期。

6.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M].《船山全书》第12册. 长沙:岳麓书社. 1996.

7.       林乐昌. 正蒙合校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 2012.

8.       沈括著,胡道静校证. 梦溪笔谈校证.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Covering the bound of Heaven and Earth, Connecting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The Analysis of Yiyinyiyang in Zhangzai’s Zhengmeng

 

Lei Bo, Institute of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Yiyinyiyang(one positive and one negative) in Zhangzai’s Zhengmeng has a core position of “central axis among the three poles of heaven-earth-human”, which should not be simply considered as a metaphysical idea. In Zhangzai’s philosophical narrative, Yiyinyiyang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termingling, pure-turbid, heaven-earth, sun-moon. In these levels, it is not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Yin and Yang being emphasized but the macro venation from invisible to remarkable. Therefore, the meaning of Yiyinyiyang originally contains the function of connecting-through, widespread and value constructing. It is the basic concept in Zhangzai’s philosoph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henhua(mysterious transforming), chengming(honesty-illumination), virtue of heaven and nature of Heaven-Earth. Besides, it brings us a possibility of connecting natural principle and human ethics.

 

Key words: Zhangzai; Zhengmeng; Yiyinyiyang; heaven-earth; sun-moon

 

[1] 关于这一点,笔者曾撰文从“象”的角度进行过系统阐述,参见雷博:《张载<正蒙>“象”概念精析及其工夫论意义》,《中国哲学史》,2015 年第 4 期。

[2] 《横渠易说·系辞上》:“凡不形以上者,皆谓之道,惟是有无相接与形不形处知之为艰。”

[3] 王夫之注云:“并包乎地,言居地之外,与地为体而同转。以经星属天,以七政属地,乃张子之创说。”参见《张子正蒙注》,第48页。

[4] 参见陈美东:《中国古代日月五星右旋说与左旋说之争》,《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2期。

[5] 秦蕙田云:“左旋为儒者之说,右旋为数家之说。”参见《五礼通考》卷181,《嘉礼》五十四。

[6] 参杨小明:《黄百家与日月五星左、右旋之争》,《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年第3期;《梅文鼎的日月五星左旋说及其弊端》,《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4期。宁晓玉:《明清时期中西宇宙观念的会通——以日月五星左右旋问题为例》,《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第1期。

[7] 参见《张子正蒙注》第50页。亦有研究者以“左旋于中”为是,认为张载的意思是地气左旋从而带着恒星与天左旋。考上下文义,其说不能通。参见周赟:《论张载哲学中的尊天思想》,《唐都学刊》,2011年第2期。

[8] 按:所谓“闇虚”,实际上是地球运行到日月之间时,投射在月球上的阴影。

[9] 按:《正蒙》成书于熙宁九年(1076),而《梦溪笔谈》则是沈括于元祐元年(1086)隐居梦溪园后所作。

重要地址链接:

国学网

中华文史网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历史研究院 邮编:100101 网站主页 E-mail: hbliu@cass.org.cn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 中国古代学术网

一阴一阳_百度百科

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一阴一阳播报讨论上传视频中医术语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一阴一阳是一个中医术语,主要是指天地间阴阳二气。来源于《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文名一阴一阳道    教指天地间阴阳二气。中    医脉学名。 ①指脉沉兼滑。出    自《难经·四难》中医脉学名。 ①指脉沉兼滑。为阴阳相兼的脉象。《难经·四难》:“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 ②指厥阴与少阳。《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冰注:“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太极生两仪”中的两仪即是了。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哲学_中国孔子网

|

微博|

微信|

客户端

首  页

人  物

学派书院

典  籍

典  故

专有名词

海外儒学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代

元明

清代

近现代

经类

史类

子类

集类

一般术语

教育

史学

文艺

科技

伦理

政经

哲学

首页>儒学百科>专有名词>哲学>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来源:作者:

2017-08-21 15:11:00

  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往来不穷,系天地万物构成和发展的根本规律。《易传》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

  阴阳概念始初意义是指日光照到与否。面向日光者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后来经过引申,演变成表示功能关系的两类反向属性。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失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以阴阳与气结合,解释自然现象,标志阴阳理论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管子、老子、范蠡等使阴阳概念得到深化。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逐渐建立起来。战国时代阴阳学说渐趋成熟。《易传》通过阐发《易经》使阴阳理论更为系统,并成为易学的核心。

  《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用“一阴一阳”概括阴阳法则,作为天地万物之“道”,这就把阴阳概念抬到至高的位置,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贡献。此命题主要涵义:①阴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且在总体上处于平衡状态。以卦象言,八卦、六十四卦由阴爻(--)和阳爻(—)构成。阴阳爻的总数相等,在八卦中各12,在六十四卦中各192。《说卦》说:“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爻卦之爻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阴阳二爻分别填入6个爻位,则组成六十四卦。《易传》认为,“一阴一阳”的结构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如卦爻一样,也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就《易传》论及,天、日、暑、昼、刚、健、明、进、辟、伸、贵、男、君、君子为阳;分别相对的地、月、寒、夜、柔、顺、幽、退、阖、屈、贱、女、民、小人为阴。②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就八卦言,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震坎艮三阳卦为乾坤所生之子,巽离兑三阴卦为其女。《系辞》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③阴阳相互作用推动万物运变。阴阳在相推中此消彼长,总以一方为主,达于极点则相互转化,亦即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就使事物的变化表现为“一阴一阳”、往来无穷的过程。《系辞》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④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性,是大化流行、嘉生繁祉的根据。因此,承继此道,按其行事即为善;把握此道,成就万物即是实现了宇宙的本性。这也就是所谓“继善成性”。而要承继和把握此道,就必须对阴阳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做全面的了解。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化要闻

11-07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11-07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文化自信

11-06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11-06260余件(套)文物展示中华礼乐文明史“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开展

11-06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举行

11-06大型画卷《长江春色图》亮相南京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_百度百科

国古代哲学思想)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阴阳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10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阴阳[yīn yáng]播报讨论上传视频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阴阳相冲化万物,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之道。即可从万物万事之间领悟到一丝阴阳之理。古人与后人都对其领悟,拥有不同的见解,因其万物存于阴阳之道,所以古今在各个学术中都有其影。阴阳一词,代表了很多的意思和道理,简单笼统分为:阴阳对立,阴阳相冲,阴阳转换。中文名阴阳外文名Yin-yang [1]概    念一切事物的本性与关系表达定    义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目录1词语解释▪基本解释▪引证详解2阴阳概念3阴阳关系4涵义解析5详细解释6阴阳相倚7现代定义8学科诠释▪数学▪医学▪易学命理▪哲学9阴阳学说▪渊流▪基本内容▪兵家流派10最新观点词语解释播报编辑基本解释1.[ Yin and Yang ,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the former feminine and negative and the latter masculine and positive]2.古代中国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3.日月运转之学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研核阴阳。4.天气的变化阴阳之变。5.阴阳——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力是维持力,可转化,可变化,并且是永不停歇的运动。绝对的运动特性。6.中医的假设性概念万事万物阴阳的特征:星球具有对称性,阴阳具有对称性,越是高能的阴阳体,对称性越高。不对称性的事物,比如:一阵风,石头,星云团。阴阳的运动一旦停止,万事万物都会散开。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创立的哲学范畴。一种本源论(本体论),有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之分。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百科x混知:图解阴阳学说周易里的孔子所写的《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引证详解文献中的阴阳,有以下具体的指称:1.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2.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张守节正义:“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3.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4.天地。《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5.日月。唐·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宋·苏辙《冬至日》诗:“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6.昼夜。《礼记·祭义》:“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孔颖达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韦昭注:“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蛰虫也。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发声。”7.寒暑。《楚辞·九辩》:“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王逸注:“寒往暑来,难追逐也。”唐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8.春夏和秋冬。《文选·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李善注:“《神农本草》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9.雷电与雨雪。《谷梁传·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雷也;电,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也。”范宁注:“刘向云: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电既以出见,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也。雷电,阳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10.君臣。《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王逸注:“阴,臣也。阳,君也。”洪兴祖补注:“阴阳易位,言君弱而臣强也。”11.夫妇。《礼记·郊特牲》:“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孔颖达疏:“‘鬼神阴阳也’者,阴阳谓夫妇也。着祭服而齐戒亲迎,是敬此夫妇之道如事鬼神,故云‘鬼神阴阳也’。”12.男女。宋高承《事物纪原·天地生植·阴阳》:“《春秋内事》曰:‘伏羲氏定天地,分阴阳。’”明归有光《贞女论》:“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明程羽文《鸳鸯牒》:“不知世人阴阳之契,有缱绻司总统,其长官号氤氲大使,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下13.指男女之生殖器。《明律·斗殴》:“若断人舌及毁败人阴阳者并杖一百,流三千里,仍将犯人财产一半断付被伤笃疾之人养赡。”14.律吕。《周礼·春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按阳为律,阴为吕。15.奇偶。汉班固《白虎通·嫁娶》:“七岁之阳也,八岁之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16.动静。《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考其阴阳,以观其诚。”卢辩注:“阴主静,阳主动,考其阴阳者,察其动静也。”17.开合。《后汉书·班固传上》:“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阖。”李贤注:“《前书》曰,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合谓之阴,开谓之阳。《易》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18.依违向背。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郑阴阳晋楚之间,其心不定,非一日矣。”19.人间和阴间。唐唐晅妻张氏《答夫诗》之一:“阴阳徒自隔,聚散两难心。”题解:“晋昌唐晅,娶姑女张氏,颇有令德。开元十八年,晅入洛,妻卒于卫南庄。后数岁,得归,追感陈迹,赋诗悲吟,忽见张氏前来……晅以诗赠张氏,氏亦裂带题诗以答。”20.死生,生杀。《楚辞·九歌·大司命》:“乘清气兮御阴阳。”王逸注:“阴主杀,阳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气,御持万民死生之命也。”21.古代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后汉书·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筭。”22.指负责研究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学问的人。唐韩愈《顺宗实录一》:“景午,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碁诸待诏三十二人。”23.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术。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一:“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作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24.指擅长星相、占卜、相宅、相墓方术的人。《西游记》第二三回:“却只是仓卒间,不曾请得个阴阳,拜堂撒帐。”《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王老殿)早年间当过看地脉说风水的阴阳先生,人们也管他叫‘阴阳’。”25.指男女交合。《太平御览》卷三六〇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谯郡胡馥之,娶妇李氏,十余年无子,而妇卒。哭恸,云:‘竟无遗体,遂丧,此酷何深!’妇忽起坐曰:‘感君痛悼,我不即朽,君可瞑后见就,依平生时阴阳,当为君生一男。’语毕还卧。”阴阳概念播报编辑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在地球上,阴阳的显著表现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这是因为地球自身运动表现为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和与月亮的相对运动两种运动,两种运动关系统一存在地球运动之上,形成阴阳对研究对象不可分割的综合影响。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无法分割。阴阳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图——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理论基础。简单说来,从起源上讲,中华文明就是从阴阳这一基本要素出发并逐步建立和发展的,经过长期对阴阳的不断深入认识,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论,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引申出一系列涵盖诸领域的阴阳知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精神科学等各种范畴。物物皆有阴阳,不可割裂,阴阳必相互依存,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阴阳关系播报编辑八卦中具有的阴阳关系有这样几组,乾坤之阴阳,艮兑之阴阳,震巽之阴阳,坎离之阴阳。这些虽同属阴阳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部分:乾坤之阴阳互体关系,这里的互体是指: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通俗地讲就是有了地的概念才相对有了地之上的天的概念。反过来,天是指地上的天,没有了这个天也就没有了与之对应的地。天是因为地的存在而存在,地是因为天的存在而存在。艮兑之阴阳是化育关系,这里的化育是指:产生、孕育、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艮兑两卦之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孕育创造出新事物。从伏羲易理论的角度来看,大家对照《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圆图方位,兑宫在东南,艮宫在西北,此方位正与中国这块土地的地理环境相符。从中原的角度来看,东南为大海、西北为高原,东南为兑宫方位,西北为艮宫方位,正好符合《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所揭示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出的人群有无比的创造力,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与智慧,这样才有了中华民族至少六千年的生生不息。也正是由于艮兑的阴阳作用,使得中华大地上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能永世存在和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勇站潮头。这些都是化育功能的表现。“人”杰“地”灵不是虚妄之辞,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人与地是会相互感应的。震巽之阴阳同根关系,这里的同根是指:同一起源,就是震巽两卦都起源于震卦的意思。坎离之阴阳对立关系,这里的对立是指:完全相反的两种作用。这两种相反的作用在外部对对方产生影响与进入到对方内部所产生的影响,在表现上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八卦中的阴阳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不能一讲到阴阳,就只有阴阳对立的片面观念,还要注意区别对待,遵从共性,明辨差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涵义解析播报编辑阴阳变化中国古代哲学家门认为:(阴阳)“二炁[qì]交感,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天之阳炁下降,地之阴炁上升,阴阳二炁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炁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感。详细解释播报编辑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请参考百度百科词条“昆仑”)。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所以“阴”在“阳”前。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案:这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天地是古人类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从最大的阴阳实体论阴阳性质,有大阴阳囊括所有小阴阳的意思。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这还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阴阳相倚播报编辑图解阴阳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既《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阴 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 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其各居其位。)。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五行和太极参照相应词条)《童子问易》强调:“乾坤一元,阴阳相倚”,不存在阴阳二元的问题。现代定义播报编辑01二进制定义阴阳的二进制定义试图用经典集合论与二值(真假)逻辑来解释阴阳。例如,阴阳可解释为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全集U)”下的两个种概念“阴(集)和阳(集Y)”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变集)”肯定对象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变集Y)”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Y=0),又相互互补(∪Y=U=1,1-Y=),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阳外延的和或并(+Y=∪Y=U)。(1998年,1999年。数理阴阳与实质,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年第1期)从顶部观看发现是道家的阴阳双鱼图总而言之,阴阳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波色子和费米子是物质世界的两种存在,基本粒子中所有的物质粒子都是费米子,是构成物质的原材料(如轻子中的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中微子);而传递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胶子、W和Z波色子)都是波色子。波色子和费米子正好和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思想一致,即阴物质是波色子,是物质存在的基础,阳物质是费米子,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现实世界存在就是以阴物质存在的基础而表现出阳物质形式。哲学家时效波指出:惯性维护平衡(阴)与作用造成变化(阳)是物质最基本的属性矛盾,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矛盾。天体量子物理学家纳西姆Haramein发现,爱因斯坦方程得出引力是由坍缩和弯曲产生的,但是不只是弯曲才能产生引力,卷曲同样也可以,这种卷曲可以比喻成把水从下水道排放出去时,水产生的旋转,产生了角动量,所以当我们给时空加上一个力矩(Torque)后,我们所看到的将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景象——双环面U4气泡时空复合体,就是一个球在南北两极上各有一个洞相连的样子,另外因为它有柯氏力(柯氏力就是使水〔也就是流体〕在北半球朝另一个方向旋转的力,在另一边,在南半球则让飓风〔同样是流体〕朝相反方向旋转),因为柯氏力被加到了场方程中,当我们把环面的因素和柯氏力这个第二因素加到时空复合体之上,得到的就是这个双环面结构——双环面复合体,这样一种动力形式,从顶上看,我们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一个旋转着的“阴阳”图案。据学者胡阳、李长铎考证,“斯比赛尔所编著的《中国文史评析》一书中已将《易图》称之为2的乘方,二进制。以中国《易图》为标志的二进制在欧洲最迟出现于1660年。”双环面U4气泡时空复合体双环面U4气泡时空复合体-+两极定义从根本上不同于01二进制定义,阴阳的-+两极定义赋予阴阳有别于西方的独特逻辑与数学抽象。因为没有独特逻辑基础,阴阳在数千年来一直没有达到独特科技哲学的高度。这为科学与不科学的甚至是迷信的各种解释提供了方便。在近几十年里,对阴阳的-+两极科学解释已在西方科技期刊与书籍出现。此两极解释是建筑在宇宙的正负能量、输入-输出的正负两极、正负电荷等基础之上。这一不同的本体论导致了不同的数学抽象。此两极解释导致阴阳一号(YY1)基因调控(拟制与激活)蛋白的发现与命名、贝叶斯阴阳学习机(Bayesian YinYang Learning Machinery)、阴阳两极集合(YinYang Bipolar Sets)、阴阳两极逻辑(YinYang Bipolar Logic)、阴阳两极几何(YinYang Bipolar Geometry)、阴阳两极原子(YinYang Bipolar Atom)、两极量子细胞自动机(Bipolar Quantum Cellular Automata)、阴阳两极相对论(YinYang Bipolar Relativity)等科学概念。学科诠释播报编辑摘自柯易阳《周易易经入门通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柯易大道注:原本为“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就是古代易学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好、最完备的阐述。这种阐述虽然详尽但过于抽象也过于概括,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以下我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数学我们都知道二进制数,二进制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发明,并让计算机得到了迅速的普及,进入各行各业,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工具。二进制的实质是通过两个数字“0”和“1”来描述事件。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许多领域,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虚拟地描述现实中存在的事件,并能通过给定的条件和参数模拟事件变化的规律。二进制的计算机几乎是万能的,能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完美复制,并且还能根据我们人类给定的条件模拟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的各种实验。但是,不论计算机能给我们如何多变、如何完美、如何复杂的画面,其本源只是简单的“0”和“1”。“0”和“1”在计算机中通过不同的组合与再组合,模拟出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莱布尼茨临终忏悔,在1716年《致徳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的自然神教》中承认了自己的二进制源于《易经》的过程和途径。在易学中,我们前辈圣贤们都毫不怀疑地肯定阴阳是构成世界的基础,他们不断地使用阴阳进行组合和再组合来描述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八卦。这里我们来利用二进制对阴阳概念进行置换,用“阴”来表示“0”,用“阳”来表示“1”,数的二进制就等同于自然界的“阴”和“阳”,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两种“能量”。那么同样是二进制,同样是阴阳,既然二进制的“0”和“1”通过计算机里能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纷繁的世界,自然界中的阴阳为什么不能形成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呢?当然能,因为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阴阳两种能量就是计算机世界中虚拟的二进制。所以说自然界中“阴阳”能量就像电脑中的“二进制”一样,真实地构成了我们纷繁复杂的“万有”世界。区别在于自然界的“阴阳”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两种“阴阳”能量存在着各自的特性和规律,并不断地相互作用和影响,而计算机中的“0”和“1”只能按照我们人类给定的条件来运行,不能体现现实世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特性,不能完全复制现实世界中“阴”和“阳”的全部特征和规律。在《易经》里,我们知道所有的“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爻来构成的,易学里的“阴阳爻”不但继承了自然界“阴阳”的符号,同时还复制了自然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规律,并通过阴阳、五行、干支等文字符号以及“卦”的图形符号模拟了阴阳能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虽然它不能像计算机一样形象地、切实地给人们一种感性认识,但它能抽象地通过阴阳的变化规律和朴素的符号来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万有”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以自然世界的“阴”“阳”作为基础切实地造就了复杂的现实世界,计算机的“0”和“1”形象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一切现象,易学中的“卦”和“阴阳爻”抽象地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的事件和其变化规律。所以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详见《易经与万物公式》)另外,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全集U)”下的两个种概念“阴(集X)和阳(集Y)”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集”肯定对象阴的属性,而否定“阳”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集”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而肯定“阳”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X∩Y=0),而又互补(X∪Y=U=1,1-Y=X),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阳外延的和或并(X+Y=X∪Y=U)。医学《庄子·天下》中说“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1.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2.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3.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4.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夜间尿多,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5.亡阴: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6.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而五行相生相克成为中医学调理阴阳平衡的手段。如: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中医会根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方式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实现人体整体的健康。虽然我们现代人还不能完全理解阴阳以及五行的本质,但我们的确能根据这种阴阳五行调和的理论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减少了疾病。有医学家主张抛弃中医,就像我们以前抛弃《易经》和古老的中国文化一样。我但愿这种愚蠢的思想不会变成现实,因为中医理论是所有医学中最好的理论,它研究的内容已经渗透到人体的本源,而西方医学是仅仅从解剖学的角度通过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现象总结出来的规律和理论。这个理论是不能与中医同日而语的。我们有些医学专家太浮躁,自己不能理解这种高级的知识和理论就认为是垃圾、应该抛弃。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现代易学研究者真正务实地进行易学探索(而不是靠着易学大树,冒名易学大师去算命骗钱),中国医学(包括针灸和筋络学)必将领导世界医学的潮流。医学应用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国古代医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1.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2.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3.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4.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5.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易学命理太极生两仪,即是阴阳,阴阳变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这里的每一步生化都是太极生两仪的进一步表现。太极之初是混沌之时,阴阳不分,阴阳两仪的出现,是事物变化的第一步,阴阳再次组合而生四象是变化的第二步,然后是八卦、64卦乃至无穷。所以阴阳是易学预测的根本,是学易得根本。如果我们要想真正掌握易学预测就必须首先了解阴阳,掌握阴阳的本质,否则就不能理解易学的真谛。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般理解阴阳具有四大要素——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对立阴阳对立。在以上章节里,我们讨论过阴阳对立统一的性质。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太极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易学上,木火为阳在阳极,金水为阴在阴极。在八字预测里,一个命局的成立,不管是什么格局,永远都会存在着用神、忌神。所以一个好的命局必然是干支阴阳平衡的命局,故命书言:寒虽甚,要暖有气,暖虽至,要寒有根,则能生成万物。若寒甚而暖无气,暖至而寒无根,必无生成之妙也。是以过于寒者,反以无暖为美。过于暖者,反以无寒为宜也。盖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为自然的不变法则。阴阳转化和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消长。《易经》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这里的易之序可以有多种理解,第一是64卦卦序;第二是五行之序;第三是四象之序。但是不论是哪一种序,归根结底都是阴阳的作用和转化之序。这里我们首先从四象和五行的角度来阐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五行循环永远不能打破的循环规律。从四时上看,春夏秋冬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则,春天以后必是夏天,“木能”必向“火能”的方向发展。到大暑则阳气旺极必会转阴,就是秋天,秋天以后必会是冬天,“金能”必会向“水能”的方向发展。这也深刻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一个人的运气若能适应自然及社会的发展规律,就会得到自然和社会的助力,为吉祥;反之就会不利。在八字预测术中,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一样都是指命局中的阴阳二气(能量)在行运中的变化状态的。阴阳在转化的同时也同样表现为消长的性质。比如说:一天12个时辰,中午为午时,为阳之极,这个时刻同时也是阴生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在不断的消,而阴在不断地长,阳转化成了阴,而自己在不断的消失,到了子时为阴之极,从这个时刻开始,阴趋于消,阳趋向于长。另外,八字原局是静态的,只有大运流年的作用才会使八字-大运整体呈现一个动态格局。大运是提示日主十年中的运气的,某一大运是阴消阳长还是阴长阳消,主要取决于这个大运是助长了用神还是忌神,用神与忌神的消长有利八字命局的阴阳平衡就应吉,反之应凶。阴阳互根阴阳互根:阳在阴不息,阴在阳不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阴阳。所以说阴阳互根。只有阴阳调和方能万物而生。金、木、水、火的长生点都是在上一五行的起点,寅、申、巳、亥为四长生之月,一种五行的值令实际预示着下一五行的进气。春夏秋冬四季往复循环,任何时候都不会单独存在,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地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没有矛盾的解决就不会有发展变化,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哲学阴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概念。阴阳首先表现为同一的。因为不论是阴还是阳,都是从太极转化而来——即太极生两仪,所以其“体”是相同的,都来源于太极,之所以阴阳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是因为其“用”不同而已;阴阳相互依存,如果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产生,阴是阳存在的肯定,阳是对阴存在的肯定。所以说阴阳是同一的。其次,阴阳双方又是相互斗争的相互否定的,因为阴是非阳,阳是非阴。这个概念就像我们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动物。最后,阴阳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阴阳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是太极统一体内部的阴阳斗争,在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可以互相转化。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宇宙、太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变化之道,并且根据自然本源和变化之道推演到生命体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之道。第一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变化。中国古典哲学以及相关宗教都坚定地认为:太空从无极世界产生以后,首先表现为在混沌状态,然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现代物理学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时空产生以后,基本粒子进一步形成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然后产生物质,物质之间不断地作用和聚合从而形成星体。这种研究成果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特别是阴阳理论的肯定。(详见本人拙作《浅析物质、天体和生命》)第二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的影响和作用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源动力。没有了阴阳的作用和影响,或者说这个世界阴阳完全中和,就会回归到零时空的无极世界。利用在人体上,《黄帝内经》中就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第三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生命属于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个子集,所以说生命的变化规律必然服从自然的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原动力就是阴阳。阴阳之间的影响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为生发,阴为消杀。所以组成了四象的“生、长、收、藏”。另外,如果要理解四象就不得不谈五行,因为生命过程中的生长收藏是通过五行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作用来实现的。《五行通论》中这样描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由于五行是易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另文详述。第四点,阴阳理论也是用来阐述人类社会变化的根本规律。如果以上讨论的问题都理解了,这个话题就不会成为问题。因为人类社会是属于自然和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同样遵从自然和生命的规律。也因此,著名的易学大家邵雍就利用四象阐述了中华几千年社会变化规律和过程。综上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总结总之,阴阳首先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能量,形成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种粒子,这种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种能量和粒子是促使自然界万有包括人类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的充要条件。中华先圣们通过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对自然阴阳的观测、总结、归纳、提炼而形成易学,并通过对易学阴阳的发挥应用于医学、军事学、哲学和预测学等居多领域。为我们后学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阴阳学说播报编辑渊流战国时的阴阳学是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五个方面。阴阳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应,是指阴阳二炁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天之阳炁下降,地之阴炁上升,阴阳二炁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和谁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炁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达到极致便是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兵家流派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四大流派之一。所谓兵阴阳家,《汉书·艺文志》中有经典的描述:“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以为助者也。”顺时、刑德、斗击、五胜云云,表明兵阴阳家实际上是在阴阳五行框架支配下的多种术数形式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的运用或延伸;而“假鬼神以为助”,则意味着一切借助鬼神的方术巫法在军事上的应用,也都可以归入兵阴阳的范围。兵阴阳家既包含了以往各种军事术数,诸如卜筮、占星、占云气、占梦、祭祀、禳祷、诅咒、厌胜和形形色色的杂占、巫术等,又与以往军术不同,兵阴阳家是阴阳五行化的军事术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军事术数史进入了新阶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有《苌弘》15篇,今佚。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最新观点播报编辑《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作者王英博士在对五行进行训诂之后,对阴阳作出如下解析: [3]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的法则,生命变化的规律,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生命力的源头。这五点是对《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阴阳五行理论内容的提炼。第一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天地生成和变化。中国古代认为在混沌之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又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而这一过程和天地生成过程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物质循环。第二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阴阳用来阐述运动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结果[如在人体上:“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第三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力量就是阴阳[“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用来说明生命变化形式的“生、长、收、藏”。推动了生命过程的“生、长、化、收、藏”,形成终而复始的运动,这正是五行理论的内容之一。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论是用来解释和落实阴阳理论的。第四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这种关系是用五行理论来表达的,具体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说明:“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五行通论》);“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第五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能力的源头。在中国古代,医家是用“神明”来描述生命的生灭现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为神明。”。阴阳正是这种生灭现象发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来理解生命现象的。上述五个方面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黄帝内经》归结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易经》全文64卦翻译及图解

《易经》全文64卦翻译及图解

5000言

首页

发现

随机

图书

ChatGpt

公众号:5000言

搜索

登录 注册

收藏

评论

资料

订单

历史记录

收藏

评论

资料

订单

历史记录

公众号:5000言

易经

《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中华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它的神奇在于以一阴一阳的排列组合包罗时空万象,阐发宇宙真理。作为群经之首,《易经》在政治、军事、科技、建筑规则等众多领域都对中国人有着深远影响。

首页

入门

全文

起卦预测

图解64卦

名词速查

系辞传

《易经》原文全解析

六十四卦有固定的排列顺序,也就是《易经·序卦传》里面列出的顺序。本页按照这种顺序排列六十四卦,并从卦爻、卦辞、卦图、运势预测等众多角度,为你全面展开每一卦中的细节。

第1卦 乾(qián):乾为天卦

乾的性质是刚健不息。所以两个单卦乾相叠代表“刚健而又刚健”,刚健的性质增加了一倍,称为“至健”。这种“刚健”对于官运、考学都较有利,但对于与人相处之事,如感情、家运都不吉,具体表现为个性倔强,固执己见,难以接受旁人的劝告,不够圆融,虚荣心强,爱逞能…

原文

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用九

运势

《易段天机》解乾卦

推背图

第2卦 坤(kūn):坤为地卦

坤卦,初始亨通,利于像母马那样保持温顺的德行。君子有所行动,起初会迷失方向,后得到主人,到西南方向可以得到朋友,在东北方向则丧失朋友。安于正道则会吉祥…

原文

初六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用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卦 屯(zhūn):水雷屯卦

乾坤两卦象征天地,其余六十二卦象征由乾坤相交错而生的万物。屯意为“初生”,象征万物始生状态,故以屯作为乾坤二卦始交而产生的第一卦。此时万物处在一片混沌中,即屯…

原文

初九

六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4卦 蒙(méng):山水蒙卦

屯为初生,蒙为蒙昧。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多处于蒙昧状态,所以需要启蒙教育。蒙是一种蔓草,茂盛时将树木遮蔽,其下阴暗,表示在无知蒙昧的幼儿状态,启蒙是当务之急…

原文

初六

九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5卦 需(xū):水天需卦

本卦在蒙卦之后,因为在启蒙之后,民智大开,寻求发展,遇到险阻,这时不可急躁。这里需要“等待的哲学”。耐心待时,这里面大有文章。…

原文

初九

九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6卦 讼(sòng):天水讼卦

讼卦上为天,下为水。日月星辰从东往西转,地上的江河水流则从西往东流,二者是反方向运行的。古人看到这一现象,联想到在反向中存在着矛盾,预示着争讼的可能。“讼”就是诉讼。…

原文

初六

九二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7卦 师(shī):地水师卦

上一卦讼卦讲争讼,若没解决矛盾便会升级为战争,所以讼卦之后是师卦。师是兵众的意思,是古代军队的一级编制。“师”就是两千五百人的编制,引申为战争之意,有战争必有忧患。…

原文

初六

九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8卦 比(bǐ):水地比卦

甲骨文中的“比”字是两人步调一致,并列、并排之象。比卦表示地上有水,象征着大地承载流水。如果没有水,地就会成为沙漠,如果没有地,水就没有地方可以停留,所以地与水亲密无间…

原文

初六

六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9卦 小畜(xiǎo xù):风天小畜卦

前面的比卦描述了君臣相亲、上下和谐的状态,这有利于经济建设,积蓄随之而增多。比卦之后的小畜卦就是小有积蓄的意思。《易经》中有小畜卦和大畜卦之分,其差别主要在于积蓄的少与多。…

原文

初九

九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10卦 履(lǚ):天泽履卦

履是踏、实践的意思,实践就会遇到危险,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行。虽有险难,但多为有惊无险,能平安度过,为小凶带吉之象。如同卦辞所说,“履虎尾,不咥人”。…

原文

初九

九二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11卦 泰(tài):地天泰卦

前面的小畜卦代表小的积蓄,人们在积蓄中不断发展(履卦),便过上了更富裕的生活。所以履卦之后是泰卦。泰象征通泰无滞,天地交感,因为君子之道占上风,小人之道占下风,正气压倒了邪气。…

原文

初九

九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12卦 否(pǐ):天地否卦

所谓“泰往否来”,前面的泰卦亨通到了极点,物极必反地出现了否卦。否的意思是闭塞、变坏、灭绝,上下不和,万事隔绝,不吉到了极点。否卦的天在地上,这本来是自然的情形,怎么会不吉祥呢?…

原文

初六

六二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13卦 同人(tóng rén):天火同人卦

上面一卦是否卦,经历了大的磨难后,人们开始懂得团结的力量,所以接下来便是同人卦。在天底下生起一堆火是同人卦的卦象。这个场面正是上古时期、甚至是原始时期人类的生活写照。…

原文

初九

六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14卦 大有(dà yǒu):火天大有卦

前面一卦为同人,众人同心同德,自然会有大的收获,所以接下来是大有卦。同人是我与人同,大有是物归我有。因为我与人同,所以物归我有。火着到了天上是大有卦的卦象。…

原文

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15卦 谦(qiān):地山谦卦

谦为谦虚不出风头之意。其卦象为地下有山,内高外低,比喻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不显山不露水。山本来是高于土地的,但由于谦逊,他甘于埋于地中,体现…

原文

初六

六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第16卦 豫(yù):雷地豫卦

豫的本义是指大象,大象的特点是走路缓慢,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所以豫卦是阴阳和乐的景象。在卦象上,雷声在大地上空轰鸣,使大地上的万物振作起来,这是大自然生机勃发的表现…

原文

初六

六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17卦 随(suí):泽雷随卦

“元亨利贞”是《易经》中的最高荣誉,在六十四卦中只有六个卦得到了“元亨利贞”的评价,随卦就是其中之一。随表示随遇而安、顺从、随缘、随和,也可以表示有实力者退让一步…

原文

初九

六二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18卦 蛊(gǔ):山风蛊卦

远古时代有些人会一种巫术。他们将一百种有剧毒的虫子放到一个坛子里,然后把坛口封住埋在地下。坛子里的毒虫互相攻击,若干年后只剩下一条最毒的虫子,这条虫子便叫“蛊”…

原文

初六

九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19卦 临(lín):地泽临卦

临是由上往下看的意思,引申为上级给予、支配、保护下级,是上下亲近的状态。临有大驾光临、贵人来到之意。临又为“君王临幸”之意,是上级对下级之象,贴近群众、亲近下属…

原文

初九

九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20卦 观(guān):风地观卦

观的意思是凝视、清楚地观察,彻底透视其深层原因。此时需静思,静思比行动更重要。观也指众人看天子,这与临卦的天子去看民众正好相反。观察事物的立足点要高…

原文

初六

六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21卦 噬嗑(shì kē):火雷噬嗑卦

“噬”即咬的意思。“嗑”是用上下门牙咬有壳的或硬的东西。咬东西与法律有什么关系?上下牙齿相合,象征君民相合,口中的硬物则象征一小撮不法分子…

原文

初九

六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第三十八象》解噬嗑卦>

第22卦 贲(bì):山火贲卦

贲由“卉”与“贝”组成,花草与贝壳都是古人的装饰品,所以贲卦表示装饰的艺术。质优价廉的产品,如果包装粗劣便不被认同。所以不仅要实干,也应懂得装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原文

初九

六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23卦 剥(bō):山地剥卦

过度的奢侈就像腐烂物一样,会逐渐剥蚀盛世的繁荣,使盛世走向衰落。就像我们搞家装一样,过几年墙表面就得剥落,还得重新装修。所以贲卦之后便是剥卦。剥指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

原文

初六

六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24卦 复(fù):地雷复卦

事物都有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规律,前面剥卦群阴剥去阴爻,接下来便开始一阳复生。所以剥卦的下面是复卦。一阳来复,使天地出现了生机…

原文

初九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25卦 无妄(wú wàng):天雷无妄卦

“妄”字的结构为“亡”字与“女”字相结合,本义是指女奴逃亡。引申为虚妄、极不真实、悖乱的意思。“无妄”便是不可虚妄、不可妄为的意思。阳气的复生使阴气不再妄为了…

原文

初九

六二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26卦 大畜(dà xù):山天大畜卦

人们都不妄为不妄想,社会财富就可以得到大的积蓄,所以在无妄卦的后面是大畜卦。大畜卦象征大的涵养、积蓄、包容精神,也表示大丰收,包括德才、知识、资金、气力等…

原文

初九

九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27卦 颐(yí):山雷颐卦

财物有了极大的积蓄后,人们便开始注重饮食的养生之道了。所以大畜卦之后是颐卦。颐卦上为山下为雷,山下怎么会有雷呢?这指的是山崩或地震,因倒塌而埋藏大山表面的万物…

原文

初九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28卦 大过(dà guò):泽风大过卦

大过是大为过度的意思。凡事都要适度,不及或者过头都不好,都要纠正。卦辞中以栋梁弯曲作为比喻。四阳在中间,两阴在头尾,中间过强,两头太弱,然而栋梁是着力于两头的…

原文

初六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29卦 坎(kǎn):坎为水卦

事物不可能永远是顺利地得以通过,总会有坎坷阻挡,所以大过之后便是坎卦。八纯卦相重都用八卦原名,惟有坎卦称作“习坎”。“习”是重,习坎就是重坎…

原文

初六

九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0卦 离(lí):离为火卦

陷入坑里,肯定会附着在一处地方,所以坎卦之后是离卦。古字的“离”是“鹂”的本字。古人认为太阳便是一种神鸟,所以离的引申义也指日…

原文

初九

六二

九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1卦 咸(xián):泽山咸卦

咸卦是《易经》的一个新开始。《易经》上经以乾坤两卦开篇,讲的是天道与地道;《易经》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讲的是人道,并以夫妻为五伦之首…

原文

初六

六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2卦 恒(héng):雷风恒卦

卦辞指出了“恒”的两重含义:不易之恒与不已之恒。不易之恒是守持正道不动摇;不已之恒是坚持不懈。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恒”…

原文

初六

九二

九三

九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3卦 遁(dùn):天山遁卦

遁的本义是逃跑、逃避,引申义为隐遁、躲避。遁卦代表小暑至立秋的三十余天。由于阴气的加重使天气更加闷热而潮湿,人与动物此时只能躲藏起来,以避暑气…

原文

初六

六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4卦 大壮(dà zhuàng):雷天大壮卦

古人将三十岁的男子称为壮年。可见“壮”是壮大、强壮的意思。遁卦是归隐保全,就好比隐者居于山林中积蓄自己的能力,经过不断的积蓄,终于变得能力强大了,所以遁卦后面是大壮卦…

原文

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5卦 晋(jìn):火地晋卦

晋为日出地面、光明普照的上进之象。事物不可能总是停留在强壮的状态中,强壮后必有前进、发展,所以大壮卦的后面是晋卦。如果将太阳比作君王,君王对臣民最大的恩泽就是加官晋爵…

原文

初六

六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6卦 明夷(míng yí):地火明夷卦

夷是受伤之意,明夷就是光明受损。卦象为日落于地,光明熄灭,昏君在上,小人得势,世道黑暗,形势险恶,有才能的人被压抑在下,光明正大之人必受伤害…

原文

初九

六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7卦 家人(jiā rén):风火家人卦

上面的明夷卦代表受伤,人受伤后便会回到家中养伤,所以明夷卦之后是家人卦。家人就是家里人,卦辞极其简单,只有三个字——利女贞。这三个字却说出了家庭中女人的重要作用…

原文

初九

六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8卦 睽(kuí):火泽睽卦

睽的本意是两只眼睛不朝一个地方看,引申为背离、反目。如果家中穷困了,便会离异、不合,所以家人卦的后面是睽卦。卦象为上火下泽,火苗向上,泽水向下,二者目标相反,互相违背…

原文

初九

九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39卦 蹇(jiǎn):水山蹇卦

蹇卦为四大难卦之一。蹇的意思是跛足,行走困难。上一卦睽卦表示家道衰落,“家贫百事哀”,所以睽卦的后面是蹇卦。从卦象上看,坎于前,艮于后,山高水深,前路险陷,后有阻碍,主凶象…

原文

初六

六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第40卦 解(jiě):雷水解卦

解是解脱、缓解、解决的意思。解卦象征在险中行动,并因为行动而脱离险境,凶带小吉。解相当于春分时坚冰溶解,万物觉醒…

原文

初六

九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41卦 损(sǔn):山泽损卦

损的本意是减少。上一卦解卦是缓解、解除危机的意思,但解除危机会带来损失,如同打完官司要交律师费、诉讼费等费用。所以解卦的后面是损卦…

原文

初九

九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42卦 益(yì):风雷益卦

益通溢。器皿上面溢出水是“溢”字的形象。其引申义为增加、增益、增强。不停地减损就会出现损极而反的增益,所以损卦之后是益卦。此卦为由上对下的一种好的给予,主吉象…

原文

初九

六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43卦 夬(guài):泽天夬卦

夬通决,有决溃、决裂之意。上一卦益卦表示受益,但受益过多便会溢极而出,如同水多决堤,所以益卦的后面是夬卦。夬卦是个状况卦,吉凶未定…

原文

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44卦 姤(gòu):天风姤卦

姤卦外卦为乾为天,内卦为巽为风,天下刮起了风。风无孔不入,说明相遇在任何地方都会出现,即邂逅,有聚散不定、思虑模糊之意。这是个状况卦,有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吉凶未定…

原文

初六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45卦 萃(cuì):泽地萃卦

萃指草茂盛生长,引申义是不同类别的事物聚集、聚拢。姤卦讲的是阴柔与阳刚相遇,相遇便会聚集,所以姤卦后面是萃卦…

原文

初六

六二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46卦 升(shēng):地风升卦

升就是上升的意思。升卦有“得时应”、“培养实力”、“获后援”三种含义。表示上升的卦有三个(晋、升、渐),从成长的顺利程度的角度看,升卦最吉;以势而言,旭日中升的晋卦最佳,但有些许危险和偏差…

原文

初六

九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47卦 困(kùn):泽水困卦

困就是陷入困境之意。困卦为四大难卦之一,主大凶象。甲骨文中的“困”字是一个房屋里面长着树木。屋子里面怎么会长着树木呢?原来是树木与杂草充满房屋的意思…

原文

初六

九二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48卦 井(jǐng):水风井卦

井指的就是水井。以井喻君子,以井水喻美德。在困境中会力不从心、视野受限,变得保守,这是井卦的含义。所以困卦之后是井卦。井有节俭之意,节水备养,犹如节财备用…

原文

初六

九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49卦 革(gé):泽火革卦

“革”字是象形字,像被剖剥下来的兽皮。其引申义是变革、改革、革命。井水需要不断的清理、革新才能保持洁净,所以井卦的后面是革卦…

原文

初九

六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50卦 鼎(dǐng):火风鼎卦

在甲骨文中,“鼎”字上面的部分像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像鼎足,是一个象形字。鼎卦六爻的排列正好组成一个鼎的形象。其最底下的阴爻代表鼎足,中间的三个阳爻代表鼎腹,六五代表鼎耳,上九代表鼎杠…

原文

初六

九二

九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51卦 震(zhèn):震为雷卦

震的本意是雷声。从卦象上看,两震相重,有雷声接连不断的意思。雷电可击杀邪恶势力,也可以给万物赋予生机。所以震卦既含有上天对人间进行惩戒的含义,又含有律法及政治运动对社会的惩治,还象征新秩序建立的起源…

原文

初九

六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52卦 艮(gèn):艮为山卦

艮是停止、退守的意思。事物不可能总是处于震动的状态中,总有停止下来的时候,所以震卦的后面是艮卦…

原文

初六

六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53卦 渐(jiàn):风山渐卦

渐是前进的意思,但不是突飞猛进,而是等待、顺应时势变化的渐进,主吉象。事物不会总是停留在静止状态中,所以艮卦后面是渐卦…

原文

初六

六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54卦 归妹(guī mèi):雷泽归妹卦

“归”的本意是女子出嫁,引申义为归宿、回家。归妹代表少女出嫁。出嫁是女人的最终归宿,上一卦渐卦为女子待嫁,所以渐卦的后面是归妹卦。归妹是关系到人类终始的大问题…

原文

初九

九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第55卦 丰(fēng):雷火丰卦

丰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丰字为“豐”,他本是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所以丰的引申义是丰满、丰盛、硕大、丰富。丰卦的盛大非同一般,它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绝对盛大…

原文

初九

六二

九三

九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56卦 旅(lǚ):火山旅卦

旅字本意指兵士。兵士在战争中走到哪里便在哪里安营扎寨,没有固定的居所,所以旅字的引申义为抛家舍业、羁旅于外、无家可归、寄人篱下…

原文

初六

六二

九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57卦 巽(xùn):巽为风卦

巽在八卦中代表风,风柔顺而无孔不入,能在每一角落和每一裂缝中穿行,随时令变化而变化,对任何事物均有柔软适应性。它无实体,变化莫测。人们可以感受他的存在,但无法保存和掌握,容易有波折和变化…

原文

初六

九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58卦 兑(duì):兑为泽卦

兑有中心诚实不虚伪之象,待人逊顺而不粗暴,所以给人带来喜悦。从卦象上看,兑为泽,有互相润泽、给予喜悦的含义;兑又为口,所以还有进行语言交流的含义…

原文

初九

九二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59卦 涣(huàn):风水涣卦

涣本意指水流分散,引申义为涣散、离散,主凶象。也表示民心反离、分裂。涣散不完全等于凶险,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有散有聚的,散与聚是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

原文

初六

九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60卦 节(jié):水泽节卦

节的本意是竹节,竹子都分为数节,每一节都有适中的长度,所以节的引申义是节制、限制、节俭、衔接、关联。人的健康(节制)、人际关系(节操)、政策(节义)、天地变化(季节),一切都要遵守节才能顺利…

原文

初九

九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61卦 中孚(zhōng fú):风泽中孚卦

中孚之意为诚信、真诚。“孚”字原为“孵”字,鸟孵卵有固定的日期,不能延误,小鸟应该多少天出生就必然在那天破壳。所以“孚”字有信守时间、承诺的意思…

原文

初九

九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62卦 小过(xiǎo guò):雷山小过卦

过是经过、度过、过度、超越的意思。小过卦象征小有过越,在小有过错的时候,适合做阴柔、柔小的事,以柔克刚,谦恭卑柔的心态可以改变局面。向上行大志则易违逆,向下施行小事则会安顺…

原文

初六

六二

九三

九四

六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第63卦 既济(jì jì):水火既济卦

既是成功、完成;济是渡河。既济是成功渡过的意思。将细节之事做得完美就会成就大事,所以小过卦的后面是既济卦。既济卦与乾卦似乎有某种联系,从乾卦开始的人生奋斗经历了六十余卦的变化发展,进入大功告成的既济境界…

原文

初九

六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第64卦 未济(wèi jì):火水未济卦

既济表示事已成,未济表示事未成。与既济卦水在火上可以煮食相反,未济卦火在水上,不能烹饪,象征事未成,处于完全的混乱无序状态中。未济是没渡过河的意思。其引申义为未完成、未终止…

原文

初六

九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运势

断易天机

推背图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手机扫码访问

×

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

登录5000言

+86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未注册过5000言的手机号, 我们将自动帮你注册账号

登录5000言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忘记密码

注 册

登 录